古代人为什么要读四书五经呢?
- 发布时间:2023-05-09
- 发布者: 超级管理员
- 来源: 本站
- 阅读量:198
古人读四书五经的原因,和现在中小学生读课本的原因是一样的。
为了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让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这也是华夏文明能够流传几千年而不断代的关键因素。有人说这是不是太夸张了?真没有!我们的命运,在社会中主要体现为社会阶层,也就是所谓的“三六九等”。
“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种话,绝对不是美国梦的原创,而是我们中国老祖宗们一直信奉的传统。而读“四书五经”,则是大部分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的人奋斗的方式。
近一点的说日本,日本幕府时期的阶级固化程度,大家估计都有所耳闻,幕府大名们的特权,武士阶层的特权,在平民面前就如同修真小说中跨越大境界一般的存在,对方心念一动,便可决定你的生死。
远一些的说欧洲各国,从罗马时代的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的大阶层划分,到中世纪的教会集权,再到现在的寡头财阀政治,他们的社会中,总是能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保证“贵族”们能够万岁万万岁。
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读书人?充其量是一只有知识的蝼蚁罢了。
虽然“可至万世而为君”这个政治理想,是东方和西方共有的。但在我华夏文明中,却体现出了极强的阶层流动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陈胜起义之前说的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名言之所以有名,还是在于它提出了一个问题,王侯将相既然不是天生的,那怎么决定谁来当王侯呢?贵族和贱民之间,怎样转换?
在此之前,商朝周朝的阶层是比较固定的,“天子”的神圣地位更甚于罗马教皇。那时候贱民如果想要改变社会阶层,唯有武力解决。不论是炎黄时期的涿鹿之战,还是讨伐商纣王的牧野之战,双方都杀得天昏地暗,“流血漂橹”。
但东周末年,随着百家争鸣的讨论和儒家的兴起,改变阶层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方向,在王侯与贱民之间,还可以有读书人的生存空间。盗火者孔子,举着“有教无类”的大旗,把贵族们的学问拉入民间,贱民们就有了通过读书改变社会阶层的可能,贵族们,也能在读书人这里得到智力支持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所以到了战国时期,才会有“百家争鸣”的兴盛。齐宣王这个爱吹牛的帝王,创设的“稷下学宫”,也在读书改变社会阶层这个问题上,给出了很好的实践经验。
再说回问题本身,既然通过读书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那么两个至关重要而又相互依存的问题就来了:读什么书?怎样评判读书人的水平呢?我们的祖先们,通过了长时间的摸索,最终给出了一套完整的答案:“四书五经”和“科举考试”。
如果您喜欢我的答案,可以点个关注哦,如果您希望继续了解“四书五经”和“科举考试”的发展,也可以持续关注“o心灵胡辣汤o”的后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