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感悟优秀作文精选10篇
- 发布时间:2023-07-14
- 发布者: 超级管理员
- 来源: 本站
- 阅读量:300
每一个人对于《道德经》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正如西方有位哲学家说过的一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总是不断变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完全相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读书感悟优秀作文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道德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短短5000字,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观,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智慧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学习《道德经》,我由世界之大看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让我对世间万物重新充满好奇与敬畏,《道德经》中很多的哲理语句,读来妙不可言,韵味深长,也促使我对今天自己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事有了很多思考,也希望在此和大家共赏佳句。
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遵循自身内在的规律,“道”,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每个人只要能够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德”,是道的外在体现,是顺应自然、社会状态的个人品质,更是一种自内向外体现出来的教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同时又像大地一样包容承载万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为: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说明了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道理,警示人们做事应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成功重在累积。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虎头蛇尾,只有在做事过程中始终如一地保持踏实、谨慎的态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很喜欢“上善若水”这句话。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为: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水最具包容性、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水至柔,却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不骄不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滴水穿石,令人肃然起敬,真可谓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不拘束,夏为雨,冬为雪,热化为气,冷凝成冰,夜结露珠,晨飘雾霭;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浩瀚为海,高歌猛进;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做人应如水,光明磊落、包容万物、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谦虚谨慎、善于变化、适应时势。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现代人在追求金钱、财富、名声、感官刺激时往往贪得无厌,尤其是有些贪官,欲壑难填,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迷失了自己,最终导致身陷囹圄。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强调的是君子要加强修养,要善于自省,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弥补缺陷,完善自身;为政者要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制定政策,治理国家,做真正对国家百姓有益的事情,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最终有所成就。
还非常喜欢这一段:“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是说有大智慧、遵循大道的人,做事计划周密、谨慎稳妥,待人接物恭敬自持、宠辱不惊,性格浑厚宽容、虚怀若谷,待人真诚、温和亲切、敦厚质朴,慎独慎微,恪守信用,善于把握时机,身处澄明之境。
学习《道德经》,能让你的心灵慢慢沉静下来,在明媚的清晨、暮色的黄昏亦或在万籁俱静的深夜,佐一杯清茗,安闲静逸,读一两章古典文化,给自己的心灵些许精神的滋养,期待黎明的曙光。
2000多年前,中国一名被人们尊称为老子的人,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贪念和自私的弱点,于是在他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道德经》中立篇警世,告诫人们要“少私寡欲”。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九章《少私寡欲》中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告诫世人一定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不要争名逐利,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减少私欲杂念,做到顺应自然,知足知止。因为“物极必反”,过分的爱惜会导致极大的耗费,过多的敛取必定带来重大的损失,这是已被历史证明了的。所以,不论是生活起居、待人处事等方方面面应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心,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郑板桥一副对联称: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副对联是对“知止”的哲思感悟。只有此,才可以“知足不辱”。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要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公务人员,务必坚定思想操守,努力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所困扰,坚守贞操、不随波逐流,让自己恬静旷达、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要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党员干部要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不能安于现状、盲目乐观,不能贪图享受、攀比阔气。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要严肃纲纪、疾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防微杜渐,这样才能拒绝诱惑,拒绝毁灭。
党员干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党的各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人民日报》 曾刊文:清心明月,映照千古,历史的镜子总能闪出冷静的回光。转作风、反腐败,外在的监督、制度的约束很重要,但内心的返璞归真、去私存公同样必不可少。对党员干部而言,无论是,还是“四风”问题,往往与公私不分、以权谋私等密切相关。公私分明、谨慎用权,任何时候都应当是牢不可破的底线。越过红线,迟早都会被惩处,须知党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古语道:“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人放松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改造,又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导致贪权、贪钱、贪玩、贪色,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们应当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公仆思想,摆脱权、钱、色的干扰,增强自身免疫力,遏制贪欲,远离腐败。
把党规党纪挺在前面。从西晋石崇、南宋秦桧、明朝严嵩、清朝和珅,到如今的倪发科、谷俊山、徐才厚、周永康……古往今来,多少人在权、钱、色的诱惑下丢了乌纱,毁了前程,害了家人,遗恨千古。当初为贪一己之利,或恋意外之财,无所不用其极,全不顾身后的险恶;一朝东窗事发,厄运降临,无不捶胸顿足,悔不当初。由此可知,党员干部要时刻将党的纪律挺在前面,就是把把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挺在前面。每个党员都要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做到心中时时想着党纪国法,心有敬畏,包含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人生底线,做到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正确行使权力,不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要高扬廉洁奉公的正气,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警自省,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得任何考验和诱惑。
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会冷静处事。作为一名党员,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党的理论,不断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和哲学理论学习,加深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执政观,善于反省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执法素质,提升思想觉悟,坚决克服私欲的驱使,克制诱惑。在艰苦环境中学会忍耐,生活中待人宽容和谅解,忍得住气,守得住志,受得起挫折,经得起考验,不为钱财失掉操守,不为美色损坏品格,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优秀品质。
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谆谆告诫。党员干部要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要把群众放在心中,做到心中有民,要有责任担当,干事创业。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立足岗位,根据目标任务,勤奋工作,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践行“三严三实”。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认真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践行“两学一做”,要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提升思想境界。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做人要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脚踏实地,不以权谋私,做到公私分明。要坚守岗位,立足岗位,发挥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为推动黄河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欲如玉,__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____。”的确,人生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可是,扪心自问:除了天灾人祸那些不可抗拒的挫折外,有多少不快不是因为我们的欲望所致?有多少人因为争名、争利、争宠而将快乐拒之门外,甚至走上不归路?
读了近20遍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后,我对“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感触颇多。我想,在生活压力日益变大的今天,如果每个共产党员都能按照这个基本准则做到“为而不争”,做到“清心寡欲”,必然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享受到更多的诗意和远方。
现实中,不少人是贪婪而不容易满足的。正所谓“吃了猪肝想猪心,得了白银想黄金”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永不满足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它会增加人的心理负担,让人失去很多快乐,变得不可思议,甚至毁掉自己一辈子的幸福!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是不是经常听闻这样的事情:
某个官员,因为贪婪的欲望争名争利而变得丧心病狂,贪污受贿,最终自毁前途,身陷囹圄,成为国家的罪人?
某个朋友因为利益之争,最终撕破脸皮、形同陌路?
某个职员因为争名逐利而郁郁寡欢导致心理疾病?
某个家庭,兄弟姐妹因为争家产而走上法庭,最终兄妹相残,亲情全无?
有对夫妻因为争强好胜最终夫妻分道扬镳?
某个家长因为互相攀比毁掉孩子的幸福?
某个企业为了争得最大的利益做虚假宣传导致失去信誉,倒闭破产?
……
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的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头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几千年前,他就劝说人们要摒弃物欲的诱惑,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现实中你是否也见到过这样的情景:
评优表先时,常常有人一脸怒气来找领导:自己工作如何尽心尽力,明明比某某干得好,为什么评优就没份呢?
请看看《道德经》是怎么说的吧!“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而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我的理解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否优秀要靠大家的标准来评判。只要你足够优秀,谁也不能阻挡你该得到的一切,谁也不能阻挡你前进的脚步?现在流行的“你若盛精彩,天自安排;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
如果你真正努力了,付出了,上天依然没有给你厚爱,那你就用这段话自勉吧!“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请相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你一定会用自己的无私让自己变得强大而从容,赢得更多的赞誉与掌声。
雷锋默默无闻,做好事不留名,最后不是被人们交口称赞吗?焦裕禄不争名利,不是被人们啧啧称赞吗?孔繁森扎根边疆的故事不是成为美谈吗?……
诸葛亮的《诫子书》这样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让我们抛弃所有功名利禄的诱惑,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到为而不争,保持一颗宁静而善良的心,相信迎接你的必然是山花烂漫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