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东易经风水大师曹子罡官网!

【原】辨证论治(51~100)

  • 发布时间:2023-07-21
  • 发布者: 超级管理员
  • 来源: 本站
  • 阅读量:133

(五一)

前面我们学了肝脏的一些基础理论,下面来看一个案例,通过这个病案,我们再来对肝脏的学习,也许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一个女孩二十多岁,主诉两胁胀痛,月经来,腹痛五天,此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上月与人发生口角后,性情闷闷不乐,两胁胀,总是喜欢长长的出一口气。本次月经跟上次月经干净后27天来学士服,经量知中,色红,但来时少腹胀痛,乳房胀痛不适。中医检查,舌苔薄,脉弦。

这个病案,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肝气郁滞,为什么会导致痛经和乳房胀痛这些症状?还有就是病人有没有化热的征象,为什么?这个问题暂时放在这里,我们学了证型以后,再来分析。

我们知道肝胆病证,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病证,肝脏位于右胁下,胆附于肝,肝与胆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所以,有表里之称,这是中医的观念。在生理上,肝主藏血,主疏泄,能够调节血量,另外,肝脏能够调畅气机,通利气、血、水,促进脾胃的运化,调畅情志,促进女子排月经和男子排精液。胆储藏排泄胆汁,助消化,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在临床上的病理表现,肝脏的疾病,主要就是肝的疏泄不正常,另外就是肝不藏血或者是肝血亏虚,或者是筋脉失养,动风化火的病理表现。胆的疾病,主要就是与决断失常,胆汁不巡肠道,导致了黄疸这些病理表现。

什么叫肝血虚证?肝血不足,导致相差组织器官推动濡养所产生的病证。

临床上中医如何来判断病人是肝血虚?例如病人有经常会头晕,或者是蹲下去,突然站起来,就头晕,这些体位性的眩晕,都是肝血不足的表现。还有人会说耳朵经常耳鸣,耳鸣如蝉,象这样的现象一般都是虚证的耳鸣。

耳鸣要分实证和虚证,如果病人耳鸣,象拖拉机一样响,响得特别厉害,这种一般是肝胆火旺的耳鸣,如果耳鸣象知了叫一样的耳鸣,鸣如蝉,这种就血虚,肝血不足的耳鸣。

肝血虚证在临床上还会表现为面色无华,视特昏花,甚至夜盲或者爪甲不荣。还有肢体经常会感觉到麻木,坐一会,腿压一下,就出现麻,关节拘急,屈伸不利,手足震颤,肌肉瞬动。肌肉瞬动就是病人感觉到他的肌肉在跳动。

肝血虚证在临床上对妇女来说,还兼有月经量少,色淡,甚至有两三个月都不来月经的这种闭经现象出现。

肝血虚证在临床上还表现为舌淡,脉细。

有上面讲的这些表现,我们基本上就能诊断为肝血虚证。

(五二)

肝血虚的证候很多,我们如何来抓住要点?当然是要结合肝藏象来抓要点。肝藏象在体和筋脉,其华在爪甲,开窍于目,所以,我们临床上常会看病从的眼睛,指甲和筋脉这几个器官组织的病变,另外还要加上血虚的现象共同鉴证。比如说,面色苍白,舌淡,脉细,这样就是肝血虚的共同表现。

有了这些外在临床表现,我们就可以“以象测脏”,根据这些表现出来的现象,来推断脏腑的病变,它就属于肝血虚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用一些中成药来进行调理。例如:当归补血丸。我们都知道,当归养血,另外还有熟地,阿胶,这些药都能滋养肝的阴血。

在日常生活中,家里没有这些成药,也可以选用一些替代的食品,比如:大枣,阿胶之类的食品 ,长期吃也会对肝血虚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看当归补血丸的配方:

当归150g,白芍(炒)150g,地黄400g ,炙黄芪150g, 阿胶150g ,牡丹皮100g ,香附(制)150g ,茯苓150g, 杜仲(炒)200g, 白术(炒)200g。

以上十味,除阿胶外,当归等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阿胶用适量水溶化,与炼蜜和匀。每100g粉末用含炼蜜35~45g的上述混合液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养血调经。用于气血两虚,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3次。

对于肝血虚,以血之不足为要点,所以治疗,重在滋补肝血。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佐以补脾健胃之法,可提高疗效。我们下面提供几个治疗方法:

      治法

      以养肝补血为法,常用四物汤、归芍地黄汤、当归补血汤。若见肝阴虚证,可选一贯煎等;若见肝风内动,可选补肝散、补肝汤、养血胜风汤之类。

      内治法

      1.阴血亏虚痉证

      治则:滋阴养血,息风止痉。

      主方:四物汤加味。

      药物: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麦冬、阿胶、五味子、麻子仁、龟甲、生鳖甲、生牡蛎、鸡子黄等。若阴虚内热,手足心烦者,加白薇、青蒿、黄连、淡竹叶;抽动不安,心烦失眠者,加山栀子、首乌藤(夜交藤)、炒酸枣仁、生龙骨。

      2.痿证之肝肾亏虚证

      治则: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主方:虎潜丸加减。

      药物:龟甲、黄柏、知母、熟地黄、白芍、锁阳、陈皮、虎骨、干姜。若证见面色无华或萎黄,头昏心悸,加黄芪、党参、何首乌、龙眼肉、当归以补气养血。

      3.肝血虚之头痛眩晕

      治则:益气养血,补脾生血。

      主方: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味。

      药物: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大枣。

      4.肝血虚之妇科病症

      治则:养血益气调经。

      主方:滋血汤加减。

      药物:人参、山药、黄芪、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若心悸失眠者,加炒酸枣仁、首乌藤(夜交藤)、合欢皮;纳少便溏者,加白术、山药、鸡内金、陈皮。

建议注意休息,合理饮食,忌生冷辛辣,规律作息,不要熬夜,多做户外体育锻炼,有其他不适症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五三)

我们前面学了肝血虚证,现在来学习肝阴虚证,可能有人会说,肝血虚不就是肝阴虚吗?所以,我们在这里要讲讲,什么是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是指肝的阴液亏损,虚热内扰,所出现的病证。所以,肝阴虚不但包含了肝血虚还包含了阴液的亏损,下面,我们具体的来讲解一下。

我们知道,肝体阴而用阳,也就是说肝实际是阴脏,但是它的功能是属阳,肝藏血,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易动风化火,故功能属阳。《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

肝脏的阴阳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保持平衡的。如果肝脏的阴液不足了,阴不能制约阳,阳就会相对偏亢,就会出现肝阴虚,肝阳偏亢的临床表现。

在临床上,肝阴虚证有哪些证候表现呢?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经常出现头晕,耳鸣,两眼干涩,这里的两眼干涩和肝血虚是一样的表现,另外,还会出现视力减退,面部常会出现烘热或两颧潮红,而且,病人还会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

五心烦热,有很多人学中医学了很久,不知道五心是哪五心,五心指的就是两手心,两脚心,和心口这几个地方出现烦和热。

但是,在临床上,大家不要机械式的认为,非要两个脚,两个手心加心口,这才叫五心烦热,才叫阴虚有热。有的病人,只是两个手心热,或者有的病人只是两个脚心热,或者有的病人只是心口热。这五心烦热,只要有一个心出现热,中医都认为是阴虚发热。

另外,肝阴虚证,还有潮热盗汗,说到潮热,有很多学中医的没有真正的理解,所谓潮热,“潮”就是“潮水”的意思,就像潮水一样的发热,我们中医把它叫做潮热,而且,这个发热是定时而发,就像潮水一样定时来。比如说,有的病人整个上午都没有发热,一到下午三到五点钟就开始发热,过了下午五点,热没有了,这就叫午后潮热。

还有一个盗汗,有很多人学了中医,关于“盗汗”和“自汗”都分不清楚,所谓“盗汗”就是睡着觉以后,就开始出汗,这样偷偷的出汗,只要睡觉一醒,汗就止了,我们中医称之为“盗汗”;所谓“自汗”是在醒觉状态下,不做任何体力劳动就出汗,活动以后出汗加重,这样的出汗叫“自汗”,有的人抓不住要点,说白天出汗叫“自汗”,晚上出汗叫“盗汗”,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中医认为“自汗”,只要你是醒着不活动就出汗,不管你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叫“自汗”,不管你是白天还是晚上睡觉,睡着了就出汗,这都叫“盗汗”。

(五四)

我们前面讲了肝阴虚证的潮热盗汗,关于“自汗”和“盗汗”取决于病人是醒觉状态还是睡觉状态。那么肝阴虚证在临床上还表现为胁肋隐隐灼痛,胁肋部其实指的就是肝部的位置,我们只要看到有“隐隐痛”这样症状,那么我们就知道是虚证。那么“灼”字,则表示有热。隐隐灼痛,那就表示是阴虚有热。

肝阴虚证在临床上还表现为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也就是手足有轻微的颤动,舌红少津表示有热灼伤津,脉弦细数,脉细表示阴液不足,脉数表示有热,脉弦表示病位在肝。

肝阴虚证的辩证要点也是肝脏所主的筋脉和肝开窍于目,肝经上头然后再加上阴虚的共有鉴证,比如我们前面说的,五心烦热,面部烘热,等合并一起来判断是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我们常用的中成药就是大补阴丸,能够养肝阴,清虚热。

我们来看看大补阴丸的配方:熟地黄120g ,知母(盐炒)80g ,黄柏(盐炒)80g ,龟甲(制)120g, 猪脊髓160g。

以上五味,熟地黄、黄柏、龟甲、知母粉碎成粗粉,猪脊髓置沸水中略煮,除去外皮,与上述粗粉拌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0~15g 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大补阴丸这个方子的配方,是滋阴药与清热降火药相配,培本清源,两相兼顾,其中龟板,熟地用量较重,与知母,黄柏的比例为3:2,说明这个方子是以滋阴培本为主,降火清源为辅。

下面我们来看看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对大补阴丸的注解,以便于我们对大补阴丸的进一步认识。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宜常养其阴,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斯无病矣。今时之人,过欲者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真阴愈竭,孤阳妄行,而劳瘵、潮热、盗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悉作。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此疾者,百无二三。震亨发明先圣千载未发之旨,其功伟哉!是方能骤补真阴,承制相火,较之六味功效尤捷。盖因此时以六味补水,水不能遽生;以生脉保金,金不免犹燥,惟急以黄柏之苦以坚肾,则能制龙家之火;继以知母之清以凉肺,则能全破伤之金。若罔顾其本,即使病去犹恐复来,故又以熟地、龟版大补其阴,是谓培其本、清其源矣。虽有是证,若食少便清,则为胃虚,不可轻用。

(五五)

我们前面学了肝阴虚证,现在我们来学习肝郁气滞证,首先我们来对肝郁气滞证进行一下解释:肝郁气滞证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而导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肝郁气滞证在临床上,病人常表现为胸胁或者少腹胀满窜痛。我们知道,胸胁和少腹都是肝经所经过的地方,我们前面学过,凡是有胀的,都是气滞,那么胸胁和少腹有胀,那就是肝的气滞不通的表现。那么窜痛,走窜的痛,躯干游走的痛,都是气滞,气不通所造成的痛。

所以,我们根据肝经循行部位,胸胁和少腹,又根据疼痛的性质是胀满和窜痛,我们就可以诊断为肝气郁滞。

肝郁气滞证在临床上在情志上表现为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情志抑郁是肝疏泄不及的表现,易怒,是肝的疏泄太过的表现;善太息,就是病人老是想长出一口气,才会感觉得舒服一些,这是肝郁滞的一种表现。

肝郁气滞在临床上还有一种表现就是感觉到咽喉有异物感,这种咽喉有异物感就相当于现在西医所说的慢性咽炎,中医把它叫做梅核气,这个梅核气中医认为是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简单的讲,就是气、痰交阻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肝气郁滞,不能推动血液和水液的运行,痰和气交阻在咽喉,所以,咽部感觉到有物梗塞。

肝郁气滞病人还会出现瘿瘤、累疬:乳癖,胁下肿块这些证候。所谓瘿瘤就是西医说的甲状腺肿瘤,或者甲状腺肿大。累疬,西医把它叫淋巴结结核,就是我们皮肤上长高出来的一粒一粒的,有的像黄豆那么大,皮色不变,表面光滑,质地稍硬,不痛不痒。可见会颈部或者在锁骨下。乳癖西医叫乳腺增生,也就是乳腺里面有小的肿块,乳腺增生,中医认为是肝经气不通的表现。胁下肿块,是因为肝经分布在两胁下,肝气郁滞,不能推动血液运行,造成了瘀血而出现的一种症候。

肝郁气滞临床上妇女可见月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和痛经。我们看到“胀痛”这个症状,心里就应该知道是气滞,因为胀痛是气滞的典型表现。如果病人月经前乳房刺痛,我们只要看到“刺痛”这样的症状,那就知道是瘀血,只有瘀血才会有刺痛的临床表现。所以,当肝气郁滞兼有瘀血,就会出现刺痛。月经不调和痛经,一般都是肝气郁滞所造成的。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行。所以,就会出现不通则痛的痛经的表现。甚至。肝郁气滞,气血不能通行而出现闭经这样症候。

肝郁气滞在临床上还会表现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弦脉是典型的肝郁的表现,所以,我们只要看到弦脉,第一个就会想到肝郁。

(五六)

肝郁气滞的辩证要点:是以情志抑郁或易怒,肝经循行部位胀痛以及妇女月经失调。

肝气郁滞我们常用的中成药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舒肝丸,舒肝片这一些肝理气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关于肝的功能不正常学完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前面《辩证论治第五一》讲的那个病案:一个女孩二十多岁,主诉两胁胀痛,月经来,腹痛五天,此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上月与人发生口角后,性情闷闷不乐,两胁胀,总是喜欢长长的出一口气。本次月经跟上次月经干净后27天来学士服,经量知中,色红,但来时少腹胀痛,乳房胀痛不适。中医检查,舌苔薄,脉弦。

这个病案是两胁胀痛,经来腹痛五天,两胁胀痛,是肝气郁滞的表现,经来腹痛,不通则痛,与月经与血有关,这就是气滞血瘀的表现。

那么肝气郁滞为什么会导致痛经,乳胀这些症状呢?因为肝气郁滞,气滞则血瘀,血瘀则不通,所以,来月经的时候,不通则痛。这是肝气郁滞,不能通利气、血、水,不能通利血脉,所以,会出现痛经。由于肝经由胸部的乳房上经过,当肝的经脉不通的时候,气机郁滞的时候,经前就会出现乳胀。

那么这个病人有没有化热的现象呢?为什么?病人的舌苔和脉是我们观察病人寒热最关键的两个指征,病人的苔是薄的,脉是弦的,没有数脉,就没有热象,所以,这个病人就没有化热的征象。肝没有化热的征象,舒肝理气,就可以用逍遥丸。如果病人苔薄黄,脉弦数,肝有了化热的征象,我们就可以先用加味逍遥丸或者叫丹栀逍遥丸。其实就是在逍遥丸的基础上加了丹皮和栀子来清热,这样就可以治疗经来痛经的现象。

(五七)

我们今天来学习肝火炽盛证,什么是肝火炽盛证呢?就是指肝经的火盛,气火上逆,内扰于肝所表现的证候。

肝火炽盛证的临床表现为头晕,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耳鸣如潮,耳内肿物流脓,凡是耳内流黄脓水的,中医认为都是肝胆湿热的表现。口苦口干,病人出现口苦,是胆火的表现,咽干是火热伤津的表现。急躁易怒,是肝火旺的表现,胁肋灼痛,这是气血不通引起的火热,所以,会出现灼热的疼痛。

对于痛证:如果是灼痛,那是有热的表现,如果是冷痛,那是有寒的表现,如果是胀痛,那是气滞的表现,如果是刺痛,那是血瘀的表现。所以,关于痛的性质不一样,中医的辩证就不一样,用药也不一样。中医的立法方药是环环相扣的。

肝火炽盛证在临床上还表现为失眠,恶梦纷纭的症状,这两个症是由于肝火炽盛扰了心神,而造成了失眠和总是做恶梦。

肝火炽盛证还表现为小便短黄,大便秘结的证候,这些都由于内火太旺的表现,如果肝火旺,迫血旺行,还会出现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滑数的表现。

肝火炽盛证的主要辩证要点:头晕,头胀痛,胁肋灼痛;情绪急躁易怒。

肝火炽盛证常用的中成药:1、龙胆泻肝丸;2、银莲清肝合剂;3、熊胆胶囊

龙胆泻肝丸适合有中耳炎的病人,有中耳炎的病人主诉有口苦,耳朵流脓,眼睛有黄色的眼屎分泌物,有中耳炎的病人,中医认为是肝有实火的表现。

银莲清肝合剂主要适合于肝胆火旺,胁肋胀痛的病人,常用于急性肝炎。

熊胆胶囊也适合于肝火旺,胆火旺的病人。

(五八)

上一节讲了肝火炽盛证的临床表现和常用中药,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病案:主诉:两耳突然出现耳聋有半个月,平常性情急躁,易怒发火。两个星期前与人吵架,暴跳如雷,随后就开始头痛烦躁,嘴巴出现口苦,眼睛红赤,两只耳朵突然耳鸣像潮水一般吼叫,根本听不到外面的声音,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检查: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肝火导致爆聋的病机是什么?

为什么肝火会影响到耳朵,造成耳朵聋?我们知道肝经是从大墩发出沿着内踝向上进入阴毛处,然后到少腹,再到两胁下,可是,肝经却没有到耳朵,那么,为什么肝火旺会造成耳朵爆聋呢?

因为肝与胆互为表里,肝的经脉属肝络胆,胆的经脉属胆络肝,因此,肝火旺也会影响到胆,所以,胆火也旺。胆经循行是在躯干的两侧和腿的两侧,然后到达耳朵的周围,也就是说,我们头的侧面基本上都是胆经的循行路线。

当肝火旺盛影响到胆经的功能失常,而胆经与耳朵密切相关,肝火炽盛影响到胆火也炽盛,胆火上炎,影响到了耳朵,所以,肝火炽盛会造成耳朵的突然爆聋,这种病证的证形,中医判断为肝胆火旺的证形。

肝胆火旺最好用的中成药就是龙胆泻肝丸。因为龙胆泻肝丸具有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常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我们平常还用龙胆泻肝丸加减来治疗带状疱疹和面瘫。

但是,龙胆泻肝丸有七类人群应该慎用。第一、忌烟、酒及辛辣食物。第二、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第三、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第四、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且不成形者,应酌情减量。第五、孕妇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第六、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第七、对该药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五九)

我们前面讲了肝火上炽盛证,我们现在来学习肝阳上亢证。当水不含木,肝阳亢扰于上,肾阴亏下,所表现的证候叫肝阳上亢证。

肝阳上亢证,不是纯实证,它是本虚标实证,我们前面学的肝火炽盛证是肝的实火证,是纯粹的肝火太旺,而肝阳上亢证,是肝脏的阴阳失调,我们知道,肾阴为全身阴液的根本,当肾阴不足的时候,就不能营养到肝阴,导致肝阴虚,肝阴虚不能制约肝阳,就会出现肝阳上亢,所以,肝阳上亢证的本质,是由于肾阴虚不能够含养肝木而出现的临床表现。所以,肝阳上亢是属于本虚标实证。

肝阳上亢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切记,这里的耳鸣与上一节讲的肝火炽盛证的耳鸣如潮是完全不一样的,肝火炽盛证的耳鸣声音像潮水,像拖拉机一样的声音,用两手掌压住耳朵,耳鸣不会减轻。而肝阳上亢证的耳鸣,是耳鸣如蝉,用手掌去压一下耳朵,症状会减轻,这是肝火炽盛和肝阳上亢两种耳鸣的区别。

肝阳上亢在临床上还表现为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呢,由于肝阴亏虚而不能制阳,肝阳上亢至头面,所以,会引起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由于肝阳上亢,扰乱心神,而引起失眠多梦,急躁易怒是肝阳上亢引起的情志失常表现出来的症状。

肝阳上亢在临床上还会表现为腰膝酸软,头重脚轻。有的人就是经常会觉得腰膝酸软,头很重,脚好像是踩在棉花上一样,像这种病人,就是典型的上盛下虚的证候。上盛,就是肝阳亢于上,下虚,就是肾阴亏于下。

肝阳上亢在舌苔脉象上的表现为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细数。舌红,我们知道有热,少津表示阴虚,如果是脉弦有力,说明是肝以阳亢为主,肾阴虚为辅。如果脉细数,说明是肾阴虚主,阳亢为辅。

肝阳上亢的辩证要点就是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为辩证要点。

在临床上哪些病人最容易见到肝阳上亢证?一般来说,特别是高血压的病人很容易见肝阳上亢证,在高血压的病人当中,有70%~80%都属于肝阳上亢证。病人会主诉:头重脚轻,天眩地转,像这样的病人,我们常选用中成药有:天麻钩藤颗粒,眩晕宁片,牛黄降压丸,清肝降压胶囊,复方罗布麻片。这些中成药,都能够滋肝肾的阴,平肝阳。

对于高血压病人服药也是很讲究的,基本上采用中西药配合治疗,降压用西药,改善用中药,这样中西药结合疗效好,既能把血压降下来,也能改善症状。

(六0)

我们前面学了肝气郁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阴不足证,肝阳上亢证,这四个症在临床上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应该掌握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比如肝郁气滞证,时间久了,气有余便似火,就会转化为肝火炽盛证,肝火炽盛证,如果时间长久,火旺则伤阴,就会转化为肝阴不足证,肝阴不足证,如果肝阴不能含敛肝阳,就会出现肝阳上亢证,肝阳上亢证,如果日久亢极,也会出现肝火旺盛证。

现在,我们来学习肝风内动证,什么是肝风内动证?

肝内内动证,是指患者以眩晕欲仆,肢体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所表现的证候。根据临床表现的症候不一样,肝内内动证有: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阴虚动风证,血虚生风证这四个证候。

肝阳化风证:是指肝阳亢逆无制而表现动风的证候。临床表现为眩晕欲仆,头摇而痛,语言謇涩,或者项强肢颤,手足麻木,步履不整,或舌红,脉眩细,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有力。

眩晕欲仆,就是经常感到眩晕,好像要摔倒一样,头左右摇动,同时还会出现头疼,这是风的一种表现。我们从大自然观察也就知道,有风,草木才会动。我们人体也一样,风盛则动,而且说话语言也不利索,后脖子发硬,肢体不自主的颤动,手和脚感觉麻木,走起路来感觉也不稳,摇摇晃晃的,舌质也是红的,脉眩细,或者病人会突然的昏倒,不省人事。有的病人还会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有的还会出现舌头疆硬,且不能说话,喉中有痰的声音,舌质红,苔又黄又腻,脉弦有力。

肝阳化风证主要的辩证要点,就是有肝阳上亢的病史,然后,有突发中风的表现。或者突然昏倒,半身不遂。

肝阳化风证在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就是西医所说的中风,半身不遂。

肝阳化风证中医中药如何来调节?一般选用偏瘫复原丸,华佗再造丸或者大活络丸来进行调理,因为这些中药对中风造成的半身不遂都有一定治疗作用。

华佗再造丸主要就是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常用于瘀血或者痰湿阻滞在经络中,经络不通造成的口眼歪斜,语言謇涩这样的病人,偏瘫复原丸和大活络丸也是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出现的肢体筋脉不通,麻木,痹痛等。

(六一)

肝风内动证的四个证候,我们前面学了一个肝阳化风证,肝阳化风证在临床上常会见到中风,半身不遂的病人,这些肝阳化风证的病人,常用华佗再造丸,活络丸,偏瘫复原丸来进行康复治疗。现在我们来学习肝风内动证的第二个证候:热极生风证。

热极生风证是指由于邪热亢盛,燔灼筋脉,引动肝风而出现的动风证候。通俗的说就是由于身体里热邪亢盛到了极点,就会灼伤我们的筋脉,当筋脉灼伤以后,筋脉就会失去阴液的濡养,当筋脉没有阴液的濡养,就会出现动风的表现。

所谓的生风,还是我们前面讲的,联系自然界来理解,这样很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当中,因冷热空气的温差,产生了空气的流动而行成风,有风则万物动,热极就会生风,寒极就会生热,中医就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取象比类,运用到人体。

当我们人体热邪热到极点的时候,就会生风,让我们的肢体动摇不定。热极生风证在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神昏,躁扰如狂,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红张,苔黄燥,脉弦数。

红绛舌是热极的表现,脉弦,一般我们中医认为是肝,脉数,代表有热。

热极生风证以高热与肝风共见为辨证要点。热邪蒸腾,充斥三焦,故高热。热入心包,心神昏愦,则神昏,躁犹如狂;热灼肝经,津液受烁,引动肝风,而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等筋脉挛急的表现。热邪内狂营血,则舌色红绛,脉象弦数,为肝经火热之征。在治疗上,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清开灵,牛黄清心丸,这些中成药对热极生风证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热极生风证,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小儿惊风,一般小孩高烧不退的时候,最容易出现抽风,四肢抽搐,更甚的出现角弓反张,这时候就可以灌复一些清开灵,至宝丹这些中成药,对清热熄风有很好的疗效。

(六二)

肝风内动证的第三个证就是阴虚动风证,阴虚动风证就是我们人体当中的津液,血液之类的物质,特别是津液的亏少,筋脉失去了津液的濡养,出现一些动摇不定的表现。

阴虚动风证常指肝阴亏虚,虚风内动,以眩晕,手足震颤、蠕动,或者肢体抽搐等及阴虚症状的主要表现的一些证候。

阴虚动风证在临床上表现为手足蠕动,眩晕耳鸣,阴虚造成的耳鸣是耳鸣如蝉,声音不大,用手按压,症状会缓解。另外,病人会出现潮热盗汗,面颊的颧部是红的。张开嘴看咽部也是红的,而且咽干,阴虚的人,形体是消瘦的,舌红少苔,脉细数。

舌红,代表热,少苔,代表阴不足,脉细,代表阴虚,脉数,代表有热。

阴虚动风证的辩证要点,就是以阴虚和动风的共同表现的,主要就是目眩,手足搐搐,或抽筋,舌暗红有裂纹,苔黄腻或焦黑而干,脉弦细数。中医就诊断为阴虚动风证。

阴虚动风证的病机是肝血肾精不足,筋膜失养,则手足蠕动以及虚热内生。特点是目眩,手足搐搦,或抽筋。

阴虚动风证,中医常选用杞菊地黄丸来进行治疗。

肝风内动,阴虚动风型的眩晕,在临床表现: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色恩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治疗的时候,以滋养肝肾,养阴填精为主。常选用左归丸来进行治疗。

常用中药: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

肝风内动,阴虚动风型的头痛,在临床表现为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治疗法则,以滋阴补肾为主。常选用大补元煎来进行调理治疗。

常用中药: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萸、枸杞、升麻、鹿角胶。

(六三)

肝风内动证,我们前面学了三个,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阴虚动风证,现在学习最后一个血虚生风证。

血虚生证,是指人体的血液亏虚,经脉失养,导致动风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急慢性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引起。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眩晕耳鸣,肌肉瞬动,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面色无华,爪甲色淡,爪甲不荣,舌淡脉细。

我们前面讲的阴虚生风,它是手足的蠕动,所谓蠕动,是前后的颤动,而血虚生风证,是手足的震颤,就是手足上下的颤动,而且,病人会感觉到肌肉在跳动。比如说眼睛的跳动,很多人都遇到过,这就叫肌肉瞬动。肌肉的瞬动,也是血虚,不能濡养筋脉所致。

血虚生风证就是以血虚和动风并见的证候为辩证要点,中医常选用养血荣筋丸来进行调理治疗。

在临床上还有一些血虚生风的,比如说皮肤干躁,脱皮屑,中医认为是血虚风躁的表现。

下面具体对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进行一下区别

血虚生风证 肢体麻木(或手足发麻),关节拘急,屈伸不利,手足震颤,肌肉动,心悸失眠,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皮肤瘙痒,耳鸣如蝉,面色、唇舌、爪甲淡白无华,舌苔白,脉细而无力。以肢麻震颤,筋挛肉的动风证和血虚证(筋膜、爪甲、肌肤、唇舌、两目失血濡养)共见为临床特征。

阴虚动风证 因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消灼阴血,筋脉失养,故虚风内动,而见肢体拘挛,手足蠕动、震颤,“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肝阴不足,虚热内生,则可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肝阴亏虚,则不能滋养肝窍,故见两目干涩;舌质红少津,脉弦细数均为肝阴不足,虚火内扰之候。

(六四)

我们前面学了肝风内动证,其中,肝风内动证包括了四个证形: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下面我们来学习寒滞肝脉证。

寒滞肝脉证是指由于寒邪侵犯肝脏的经脉,凝滞肝经所表现的以冷痛为主证的证候。

比如说有的病人有小肠疝气,或者肝经有了寒邪之后,则会出现少腹牵引阴部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隐痛,或见巅顶冷痛,干呕,形寒肢冷,遇寒加剧,得温痛减。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少腹,小腹和下腹,有好多分不清楚,这里专门做一下解释,少腹就是肚子的两边,肚脐的正下方叫小腹,肚脐以下的腹部称为下腹,下腹包含了少腹和小腹。

少腹是肚脐下方的两边,是肝经所过的地方,少腹牵引着阴部的坠胀感,所谓“坠”,就是有下坠的感觉,“胀”就是有胀满感,出现冷痛,就证明有寒邪。或者阴囊一阵一阵的收缩牵引着隐隐着痛,由于肝经绕阴器过阴部,所以,凡是阴部相关的疼痛,中医都认为与肝的经脉凝滞有关。

“或见巅顶冷痛”,中医认为肝经到达巅顶,所以凡巅顶痛,都与肝经有关,巅顶冷痛,说明肝经有寒,寒邪上犯而引起巅顶冷痛。病人还会出现干呕,为什么会出现干呕?中医认为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如果肝、胃不和,影响到胃失和降,就会出现恶心呕吐。病人肝经受寒,就会感到形体发冷,肢体发冷的现象。

当病人遇寒加重,这表示是寒证最典型的特点,由于肝经有寒,所以,病人得温,病则缓解。“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舌淡”表示寒邪伤阳,“苔白”表示有寒,“苔滑”表示有湿,“脉沉弦或迟”这是肝经有寒的典型脉象。

辩证要点:肝经部位出现冷痛,而且和实寒证并见,寒滞肝脉证,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小肠疝气,小肠疝气都属于寒滞肝脉证的居多。常用中成药或选:良附丸、元胡止痛胶囊或者舒肝止痛丸。家里没有这些成药的时候,也可自己用花椒,生姜,葱白,红糖煮水渴,再做一个热水袋贴在小腹部,这样就可以缓解寒滞肝脉证造成的少腹拘急,睾丸坠痛的证候。

(六五)

我们前面学了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现在来看肝胆湿热证。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之邪蕴结于胆胆,疏泄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表现为胁肋部胀痛灼热,厌食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寒热往来,身目黄如橘子色。

病人如果主诉胁肋部胀痛灼热,我们就根据经脉循行来判断是肝经,所以,是肝脏的病变,出现胀痛,说明肝脏有气滞,灼热,说明肝脏里有热邪。由于肝的功能失常,从而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会出现厌食腹胀。因此,中医有句话叫:“治肝先实脾”。

“口苦泛恶”,提示肝胆有火,上炎于口而出现口苦,经常出现恶心,是肝气犯胃,胃气不降而逆的表现,当肝胆影响到脾的升清功能,脾不升清,就会出现大便的溏泄,小便短赤,这是典型的湿热表现。

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这种表现叫寒热往来,寒热往来,中医认为是半表半里证,什么叫半表半里证?也就是说当阳要入阴的过程中,即不在阳,也不在阴,打过比方说,一只脚踏在门里,一只脚踏在门,这叫不进不出,不里不外,这就叫半表半里。

我们人体属于半表半里的经脉就是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行于两胁,手少阳三焦经络于心包,这里讲的是肝胆湿热证,当然说的就是足少阳胆经。当胆经有湿热,病人会出现往来寒热的表现。

“身目黄如橘子色”,这就是因为肝胆湿热,出现了黄疸,橘子色就表示这个黄疸是湿热造成的,很鲜明,如果寒湿造成的黄疸,那颜色是晦暗的。

肝胆湿热在临床上还会表现为男子阴囊的湿疹,睾丸热痛,女子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现在私车太多,走一步路都是开车,所以,很多的男司机就会有阴囊湿疹的表现,阴囊部位是肝经所过的部位,阴囊潮湿,中医认为是肝胆湿热下注的表现。女子带下黄臭外阴瘙痒,也是肝胆湿热下注千万的阴部瘙痒。

“舌红苔黄腻”,舌红,代表有热,苔黄腻,黄表示热,腻表示湿,所以表示有湿热。脉弦数,我们只要看脉弦,就定位是肝,数,表示有热,脉滑,表示有湿。

在临床上,只要见到有胁肋胀痛,厌食,腹胀,或者身目发黄,或者是阴部瘙痒还有湿热的兼证,就可判断为肝胆湿热证。

在临床上,肝胆湿热证常用茵陈清肝合剂或龙胆泻肝丸来进行调理治疗。如女人带下色黄有臭味,舌黄腻,脉弦滑数,这就是最典型的肝胆湿热下注,就可以选用龙胆泻肝丸。

女人的带下色黄,对于西医来说,就会诊断为盆腔炎或者尿道炎或者是附件有炎症。中医不管西医的病名,只要看到这个证,就会对应相应的方来进行治疗。

(六六)

胆郁痰扰证是指胆失去了正常的疏泄功能,胆气郁滞,造成了气有余便是火,火炼津成痰,结果造成了胆经郁滞兼有痰热,痰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胆郁痰扰证在临床上表现为病人经常胆小,胆怯容易受到惊吓。就像有的人,你在背后喊他一声,就会吓一跳,这就是胆气虚的表现,还会经常出现一惊一乍的表现,而且心情烦燥不安,常常会失眠多梦,还会有眩晕耳鸣的表现。

胆郁痰扰证一般以眩晕耳鸣或惊悸失眠,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胆脉络头目入耳,痰浊上扰故头晕目眩、耳鸣。胆为清静之腑,痰热内扰,则胆气不宁,所以见惊悸不宁,烦躁不寐。胆气郁滞,则见胸闷善太息。热蒸胆气上溢口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泛恶呕吐。舌苔黄腻,脉象弦滑,为痰热内蕴之征。

胆郁痰扰证在临床上还表现为胸胁满闷,而且口苦欲呕,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胆郁痰扰证的辩证要点:胆祛易惊,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腻。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胆郁痰扰证的病人,常会用芩连温胆汤、或越鞠丸,或二陈丸来进行加减,都有非常好的调理和治疗效果。

芩连温胆汤属于处方药,得有医生开,如果是自我调理,可以选用越鞠丸加上二陈丸来进行治疗。效果也是不错的。越鞠丸主要就是疏理肝胆之气,二陈丸主要是化痰湿。

所以,对于失眠的病人,只要有苔黄腻,都可以用化痰清热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胆郁痰扰证中医病机

痰浊内扰,胆郁失宣。胆郁痰扰证多因七情郁结,气机不畅导致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热内扰而成。属实证,其病位在胆,多累及肝脏。常见于眩晕、不寐、郁证、癫狂等疾病中。胖人多湿,易聚湿成痰,本证多见于胖人,尤以性情急躁、多愁善感者更易罹患本证。

胆郁痰扰证中医治疗以清热化痰,调气解郁为主。胆郁痰扰证虽郁在胆,但肝胆互为表里,故常与肝证错杂出现,如胆郁往往与肝郁互见,痰热内蕴易引肝阳浮动。因此当本证兼见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之证时,必用疏肝解郁或平肝潜阳之品,如天麻钩藤饮之类。

附:

胆郁痰扰证外敷药物疗法

1.黄连煎汤敷胸口,用于胸闷不适。

2.牛蒡子捣汁,加盐,酒熬膏,频擦太阳穴,治疗痰热头目眩晕。

3.酒炒白芍12克、胡椒2克、葱白100克捣成膏,贴心窝(剑突下),用于心烦呕恶。

胆郁痰扰证饮食疗法

1、酸枣仁粥:酸枣仁15克、粳米1把,加水煮成粥,睡前食下,适用于烦躁失眠。

2、生白果3个捣碎,开水冲服,每日1次,连服数日。适于头目眩晕不适。

(六七)

我们前面学了肝胆疾病的病证和常用的中成药都作了简单分析和介绍,下面我们应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肝脏?中医认为肝脏象是一个系统,在内与胆、筋、目、爪、怒有关,在自然界中,与春季相关,所以,保养我们的肝脏,最佳的时节应该是在春季。

当春季来临的时候,自然办的万物都是生发的,中医认为天人和一,人与大自然是相通应,所以,春季人体与大自然有一个相通应的系统就是肝脏系统,肝脏系统顺应春季生发的特性,我们人体的肝阳,肝气,肝火就容易随着春天的到来而上升。

春季肝阳疏泄旺盛,所以,春季最容易发生高血压,眩晕或者肝炎这些疾病。由于肝阳的旺盛,肝气的升发太过,还会出现精神亢奋症,如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等,平常有这些疾病的人,在春季是最容易旧病复发,所以,在春季,我们一定要好好保养我们的肝脏,使我们肝脏的阴阳气血平衡,这样就可预防高血压,眩晕或者一些精神上的疾病。

女人的月事病和消化功能的紊乱,在春季更应该调理肝脏,否则很容易引发疾病。所以,在春天,阳气升发的季节,一定要保养好我们肝脏,让肝阳能够正常的升发,保持肝脏系统阴阳的平衡。

春季养肝要顺应春季生发的特点,养肝阳的生发之气。《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一段内经原文中讲的就是春天的养生之道,也是春天保养阳气之道。我们知道,春季一般都在农历的正月,二月和三月,在这三个月当中,自然界的阳气是上升的,万物开始萌动,草木开始发芽,自然界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机,万物开始生长。我们人体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我们人体也要顺应自然界的生发的特点,也应该要有一些相应调整活动。

在养生方面,四季调神大论中就指出了起居上我们人应该如何顺应春生之气,应该是晚睡早起,为什么要早起?这是因为春天阳气多,阴气少,所以,早起帮助我们人体的阳气生发。

在运动方面,广步于庭,这是过去,每家都有一个庭院,现在基本上都城市化了,乡镇街道独门独院的很少了,现在没有庭院就不运动了吗?不是的,可以散步,早上起来大踏步的散步,中医认为,静则生阴,动则生阳,所以,大踏步的散步,才可以振奋阳气,让人体阳气顺应春天的阳气生发进行调整。

披发缓形,这是过去的人都是留长发,把头发披起来,而且还要穿宽松肥大的衣服,这就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不要束缚阳气。拿到现在来说,就是女人到了春天梳头不要把头发捆扎起来,可以披肩长发,其实女人披肩长发也挺好看的,还有就是春天不要穿什么健美裤,牛仔裤之类紧身服装,应该穿宽松的服装,这样就适应春季生发的特点。

从精神方面,也要顺应春生之气,使我们的意志充满生发之气,我们对待事物,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我们违背了天地法则,春天就会伤到我们的肝脏,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疾病,能够给予生命成长的物质就会减少。

(六八)

我们从内经的原文就知道了,黄帝内经在根据春生道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起居,运动,精神,养生这样的几个方面。尽管这些没有穷尽了没有保养肝脏的全部,但是,给我们指示了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在春天应该保养肝阳的生发特性。下面我们根据内经的思想锻炼,饮食,精神,经络等方面谈谈如何对肝脏进行保养。

一、春天锻炼养肝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我们在春天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每天到外面去散一下步,跑一下步,做一下操,喜欢放风筝的朋友可以放一下风筝,让自己身体尽量放松,让自己的心情更加舒畅。还可以组织一些朋友或者是家人出去春游,这样可以畅达我们的情志,怡养我们的性情。常锻炼身体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防止肝脏疾病的发生。

二、春天饮食养肝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能够调节气血,帮助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还可以调畅我们的情志。在春天,肝脏保养得当,我们就会健康长寿。在饮食方面,肝脏在自然界中,与绿色相关,与酸味相通应,所以,在春天,可以多吃一些青色的蔬菜和水果,青色的食物与肝气同气相求,多吃绿色的食物,对肝脏有保养作用。

青色的食物能够促进肝脏的血液循环代谢,能够帮助我们消除疲劳,舒缓肝郁,对眼睛也有很好的保养作用,提高我们人体的免疫功能。对我们肝脏最好的绿色食物有芹菜,绿豆,黄瓜,毛豆,等等。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多吃绿色的蔬菜,这是饮食养肝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在早春时节,应该多吃辛味的食物,以助肝阳。我们知道,早春时节,初暖乍寒,虽然已入春,万物开始复苏,但是还有冬寒之气留存,因此,在早春时节,可吃温热的食物,这样既助肝阳的生发,又可避免冬寒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在早春时节,可多吃热量较高的食物,例如鸡蛋,虾,鱼内,牛肉,鸡肉,兔肉等,这些可以提高我们身体耐寒的能力。还可以多吃谷类和糯米,如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这些食物能够借给我们人体足够的能量。

我们除了青色的食物和高热量的肉类以外,还可以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芥末等,这一类的食物都属于辛温的食物,可以帮助我们振奋肝阳,能够使肝阳顺应春季生发的特点进行正常的生发。

《内经》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以,春夏要养阳,尽量多吃辛温的食物,少吃酸味的食物,由于酸主收敛,不利于肝阳的生发。在这里特别推荐一下多吃韭菜,韭菜又名起阳草,对性功能也有所帮助,这也是顺应春季的生发之气。

韭菜所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对肝脏的养护特别好。韭菜还可以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对习惯性便秘也有预防作用,还可以治疗直肠癌。在这里特别提醒一下,辛温的食物对热性体质的人要少吃,还有怀孕的妇女也不适用吃韭菜之类的辛温食物。因为像韭菜它会兴奋子宫,所以,准妈妈们不要吃韭菜,防止流产或滑胎。

大蒜不但可以杀菌,还可以补脑,还可以抵抗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但是,大蒜不能过多的吃,过食大蒜对心脏和肾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生吃大蒜不可以空腹生吃或吃了以后喝过热的汤或茶。空腹吃大蒜,大蒜素会对胃肠强刺激而引起胃痛或腹痛。生吃大蒜,就隔日少吃,每次吃两到三瓣即可。

有心脏病和习惯性便秘的应该少吃生大蒜,还不能与蜂蜜同吃。大蒜与蜂蜜同吃会有副作用,很有可能会造成腹泻。

大葱可以补益人的阳气,增强人的体质,对春季流行性感冒有很好的作用。春季流行性感冒可用葱白500克,大蒜250克倒粹,加水2000克煎煮,每天喝三次,每次一杯,可以预防春季的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在早春时节,尽量少吃寒性食物,由于早春时节还有冬天寒冷的气息,所以吃了寒凉的食物会影响肝阳的生发。寒凉的食物如黄瓜,茭白,莲藕,寒性体质的人也要少吃寒凉的食物。

到了仲春和暮春,主张吃性平或者微凉的食物,尽量少吃酸性的食物,多吃舒肝,柔肝,清凉平肝的食物。清凉食物可以调整肝阳之气,在这个时节,就可以吃莲藕,梨,荠菜,白合之类的食物,这些清凉的食物最适合阴虚内热的体质。

平性的食物,所有人都可以吃,特别是对气血亏虚的人都可以长期服用。平补的食物如荞麦,玉米,豆浆,苹果,芝麻,核桃。在仲春和暮春尽量选用这些平补的食物。

在病中或者是在恢复的病人,饮食一定要清淡,少吃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的负担。

(六九)

我们上一节讲到了春季如何保养我们的肝脏,在春季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多吃疏肝,柔肝,清凉平肝的食物,如荞麦,荠菜,菠菜,芹菜,菊花苗,莴笋,茄子,马蹄,黄瓜,蘑菇这些食物都属于凉性偏甘的,可以润肝明目,时时服用,还可以润肺生津。

春天还可适当的吃一些甜的食物,有利于健运脾胃之气。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曾经提到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告诉我们在春天应该少吃酸的。因为酸味在春天过各吃,容易肝气升发太过,适当的增加甜的食物,这样可以滋养我们的脾气。

也就是说,春天来了,少吃酸味的食物,多吃甘甜的食物,这是根据中医的五行生克制化推断出来的,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春天阳气升发的时候,肝气当令,肝的功能偏旺,酸味入肝,如果吃酸味的食物,就会让肝气过旺,当肝气过旺就会克到脾土。所以,在春天为了防止肝木克脾土,要多吃甘甜食物,这也应了中医的一句话:“治肝先实脾”。

如果春天多吃酸味的食物,就会使本来偏旺的肝木更旺,这样就会影响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春天具体要吃哪些甘味的食物,如大枣,甘蔗、山药。一日三颗枣,终日不见老。山药有健脾,养肺,益肾的作用。常吃山药,可以增强我们人体的抵抗能力,预防感冒,尤其最适宜在春季使用。

总之,在春季,应该多选用辛甘,微温的食物食用,少吃酸味的食物。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同气相求的原理,春天也应该多吃辛甘的食物。虽然说春天宜吃辛甘的食物,但也不要过食大辛大热的食物,以防升发太过。

在春天多吃新鲜的蔬菜,可防止春困,口角炎。民间有句话叫:春困秋乏夏打盹

(七0)

我们今天来谈一下情志养肝,在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春天对应我们人体的肝脏,所以,春天我们人体的肝气也开始升发。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在春夏,我们应该保养好我们的阳气,保养阳气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情志养生。如果不注意情志的调整,就会导致肝气的疏泄条达的异常,会影响我们的神经内分泌或者免疫系统的功能。出现各种精神病,肝病,或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在春天一定要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在春天情志养生,我们一定要记住一个“生”字,我们如何来保养我们的“生”,主要从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黄帝内经》明确说明了在春天的情志养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这样使我们的意志都处在生发状态,使精神活动也处在生发状态,这样就能保养我们的情志,心情愉快。

在春天,我们多做善事,我们的情绪就会畅达,乐观。要想保持乐观的心情,我们首先必须学会戒怒,戒怒,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学会意识控制

当你怒从心头起的时候,想吵架的时候,就要用意念提醒自己,发怒,吵架只会对双方带来不利的影响,尽量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要运用疏泄的方法

把积蓄压抑在心头上的不良情绪,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它发泄出去,如养花或者出去掉一下鱼,或者外出旅游,这叫情绪转移,这样能够获得心理的平衡。

三、要培养开朗的性格

开朗的性格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从小就要有乐观开朗的心情,据不完全统计,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心情都是很开朗的,不会因为小事斤斤计较。

四、运用情志相胜

中医五行提到,金能克木,金在五脏是肺,木在五脏是肝,肺的情智是悲,肝的情志是怒,所以,悲能治怒。当你要发怒时,想一些悲伤的事情,这样就能把怒克制下去。

五、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获得愉快的心情,当我们不愉快的时候,要善于控制自己,常与同学们联系,用正确来评价自己,用客观来评价别人,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常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六、不过分奢求生活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道德经》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我们要想得到内心的愉快,必须要满足于现状,要知足常乐,不要攀比。只要不过分的奢求生活,就不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就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乐观。

七、丰富日常生活

在《寿亲养老心书》总结了一套"十乐"养生经,内容为"读义理书、学法贴字、澄心静坐、益友清淡、小酌半醇、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在清代的位画家高桐轩也总结了十乐:“耕耘之乐、洒扫之乐、教子之乐、知足长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晒背之乐”。

八、培养幽默风趣感

有人做了一个试验,用一个语言逗一个高血压的病人发笑,他的血压在原基础上下降了20mm/hg,脉搏的速度降低了8次/min。所以,人在发笑的时候,大脑皮层得到了比睡眠时还高三倍的休息。心情愉快,血压就会降低,大脑就会得到休息。幽默风趣感是我们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

(七一)

我们前面讲了在春季保养肝脏的一些方法,现在来谈一下经络养肝。中医的肝脏是一个系统,而不是西医所指的一个肝脏的器官,中医的肝脏不但有肝脏这个器官,还包含了胆,眼睛等,肝经和胆经相互络属。

所以,我们在保养肝脏方面,可以通过敲打按摩肝经的方法或者敲打胆经的方法,也可以在肝经和胆经上进行点穴来进行保养我们的肝脏。

所谓经络敲打法,手握空心拳,沿着经络的走向敲打,肝经和胆经的循行路线见下图:

图一,肝经的循行路线

  图二、胆经的循行路线

比如说肝经从腿向上一直到两胁(见图一),从下往上到腹部一直到两胁进行轻轻的敲打,胆经从上往下(见图二)一直到腿脚上,这些都是保健养生最好的养生方法。

还有一种就是按揉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手掌,按摩,揉捏,同样顺着经络的方向逐渐增加力量,每天可以多次进行按摩和揉捏。

所以,我们要有效的保养肝脏,必须要了解肝脏的经络循行,我们从上图了解了肝胆经的走向,那么我们来看看肝胆经循行路线中的重点穴位分布。见下图:

图三、肝经循行图

图四、胆经循行路线

肝经的循行在体表的循行是从大墩穴沿着小腿的内侧过膝部,沿着大腿的内侧中部,然后进到阴部,绕阴器到少腹部,最后到胁下(见图一和图三),在肝经的这条路线上,单侧有十四个穴位,双侧共二十八个穴位,在大腿的内侧有十二个穴位,在腹部和胸部有两个穴位(见图三)。肝经的首穴是大墩,未穴是期门。

肝经可以对那些病证进行治疗呢?我们从肝经的循行路线就大体上能知道肝经可以治疗哪些疾病,比如说泌尿生殖系统的病,还有神经系统的疾病的也与肝经有关,比如说失眠多梦,往往与肝火旺,肝血虚有关。肝胆的疾病,眼睛的疾病或者肝经循行部位的疾病,我们都可以敲打肝经的方法或者按揉肝经的方法来进行调理和保健。

胆经的循行总体的位置见图二和图四,起于眼外角的瞳子髎沿着躯干的侧部向下到大腿和小腿的侧面,最后到达足窍阴穴,耳朵的周围,侧头部都是胆经循行的部位。所以,当我们见到两边头疼的,都与胆经有关。

胆经的穴道比较多,单侧的穴位有四十四个,双侧共八十八个,单侧有十五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侧,二十九个穴位分布在臀部和侧胸和侧头面。首穴是瞳子髎,未穴是足窍阴。瞳子髎穴在眼外角,足窍阴在足四趾的外侧。

胆经主治的病是胸胁病,因为胆经经过两侧的胸胁,另外肝胆的病,胆的这个器官在右胁下,所以,肝胆的病胆经也主。还有热性病,胆经也能治,神经系统的病,胆经也可以治,头部两侧的疼痛,要调节胆经,眼睛的病,耳朵的病,咽喉的病和本经所过的病,胆经都能治疗。

(七二)

我们前面讲了肝胆的辩证论治,下面我们来看看肝胆经的一些重要穴位,按摩肝经有三个大穴,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见下图:

大敦穴在大脚趾趾甲的内侧,敦,就是敦厚,大敦,那就是特别的敦厚,大敦穴是肝经的井穴,所谓井穴就是像水井一样,是肝经气血的源头,它还是肝经的本穴,因为它的穴性属木。所以,如果肝脏有病,我们就可以在大敦穴上进行调节。

大敦穴是如何进行治疗的呢?我们可以按摩,就是用手指按在大脚趾的趾甲内侧,进行揉按,也可以在大敦穴上做艾灸,能够达到疏肝明目的作用,还能使头脑清醒,神清气爽。如我们长时间工作,很累,头脑不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揉一下大敦穴,头部的病,我们可以在脚上进行治疗,这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因为肝的经脉是从大敦穴一路上行经过胸胁部到巅顶,所以,头脑不清醒,就可以在大敦穴上进行治疗,这就是中医的上病下治。

所以大敦穴可以按揉,可以艾灸,不过在用艾条做艾灸的时候要注意,艾条不要离得太近,大约一寸的距离,感到温热,但又不是很烫,这就可以了。通过艾条灸能够治疗头目不清醒。

第二个就是行间穴,行间穴在大脚趾与二脚趾的脚缝的地方,行间穴是火穴,肝属木,木能生火,所以,如果肝火偏旺了,我们就需要泻心火,肝生心,木生火,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心是肝的子,所以,实则泻其子,我们要泻心火,所以,行间穴就是泻心火的一个穴位。

当春天肝火旺,牙疼,腮帮子疼,口腔溃疡,鼻子出血,舌尖长泡,一派火热之象,肝火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揉行间穴,这样就可以在这里泻一下心火,

第三个穴位就是太冲穴,太冲穴在大脚趾与二脚趾缝往上四厘米处的地方,太冲穴是人体的第一大穴,有人把太冲穴比喻成人体的出气筒,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和输穴,也是肝经的火穴,所以,它能把肝火消散掉,当你怒气冲冲,老想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太冲穴上按揉,通过按揉太冲穴,就可以把肝火疏泄出来。

关于太冲穴的按揉,正确的按揉法是从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按揉,也就是从太冲向行间方向推,这也是叫逆经按揉,逆经为泻,所以,这样按揉可以泻肝火。

(七三)

我们前面讲了肝经的三个重要空位的推拿按揉,我们常说肝胆相照,肝经与胆经密切相关,我们如何通过胆经来保健身体呢?我们以一个实例,也就是临床上常见的病,通过这个病案来介绍如何通过拍打胆经来保健我们的身体。

男人到了三四十岁,大腹翩翩,有的人把他起了一个很好听名字“将军肚”,有的人也叫“啤酒肚”。有了将军肚,为了减掉这个大肚子,可以经常拍打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是在人的侧面。见下图:

侧头,侧胸和侧臀部和腿的两侧,胆经是我们人体的阳面和阴面中间的枢纽,也叫半表半里,每天拍打身体的侧面,可以提高我们吸收营养的能力,对于脂肪肝的这一类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有人会问,将军肚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将军肚的出现,是脂肪在腹部的堆积,恶果就会造成脂肪肝,随着脂肪细胞的堆积,我们的收缩压会明显的增加,就会出现高血压,另外,脂肪的堆积还会影响我们的糖代谢,最后使血糖当中的胰岛功能降低,这里说的是胰岛不是胰岛素,胰岛素是西医生产出来的那个才叫胰岛素。当我们身体血糖当中的胰岛功能降低,就会使的的血脂升高,血糖升高。所以,将军肚可以导致脂代谢和糖代谢的紊乱。

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将军肚减掉。那么要减去将军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敲打胆经。如何敲打,介绍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

睡觉前,十一点到一点这个阶段敲打是最好的,从头到下拍打胆经,从胸到腹每次拍打一百下,坚持半小时左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能够促进脾胃之气的升降,肝与胆互相表里,胆汁分泌排泄能够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尤其是胆汁能够消化油腻的食物。当我们的血脂高,将军肚出现的时候,主要是胆汁分泌减少的原故。所以我们通过拍打胆经,让胆汁分泌多一点,帮助我们指类的食物消化掉。

在十一点拍打,那是因为胆经在这个时候当班,在胆经当令的时候去刺激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治疗效应也非常强,所以,在十一点拍打胆经,让胆的功能增强,消化饮食物的能力就会增强,这样就可以把体内的脂肪,如脂肪肝或腹腔内堆积的脂肪细胞消化掉。

另外拍打胆经,有助于肝气的疏泄条达,可以帮助胃肠的通腹的作用,可以治疗便秘,使我们的腹部感到舒适。

所以有将军肚的人,坚持拍打胆经。

(七四)

脾是我们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从解剖上来看,中医的脾位于人体中焦左胁下,在横膈膜之下,形状如刀廉。中医的脾脏除了包括解剖学上的脾之外,它的功能还设及到胰腺的功能,解剖器官的脾和胰脏是密切相关的。

脾的颜色是黄色,所以,在功能上中医认为脾脏与黄色相通应,中医的脾脏象设及到的功能主要有: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内经》说脾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后天之本。我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都与脾脏密切相关。

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为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与自然界相通应:与五季的长夏相通应,与五方的中土相通应,与五气的湿相通应,与五色的黄色相通应,与五味的甘味相通应,与五化的转化相通应。

中医的脾脏象既包括了人体的五体、五官、五华、五窍、五液的一部分,还包括了自然界中的五季,五方、五气,五化,五味的一部分,所以,这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因此,中医的脾脏象是脾的脏象系统,不能单独认为解剖学的脾脏或胰脏。

脾脏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

什么叫脾主运化?

所谓“运”就是运输的意思,也就是输送;“化”就是消化和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

当我们吃进食物是选进入口腔→食道→胃→小肠。胃中的食物进入到小肠,在这一个过程中,中医认为起主导作用的是脾,在消化吸收中,参与的器官有胃、肠和肝胆。我们在前面肝胆的讲解中说到,在消化吸收中,油脂类的消化靠胆汁来帮助,所以,肝胆的疏泄对消化的作用很大。

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与肝胆,胃肠密切相关,起主导作用的是脾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是贯穿在消化吸收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脾主运化包括两个方面:脾主运化水谷和脾主运化水液

脾主运化水谷:所以运化水谷,就是脾能够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和布散的作用。水谷是相对固态的东西,靠脾来运化。

脾主运化水液:是对液态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和转输。

当我们吃进食物是选进入口腔→食道→胃→小肠,通过小肠的分清泌浊的作用,再把清的东西送给脾脏,把浊的东西送到大肠,大肠再次吸收水液上输到肺,最后的糟粕的排出体外。

小肠食物里吸收的精微物质上输到脾,通过脾的运化,生化成我们人体所需要的气血精液,最后输送到全身。因此,只有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胃肠吸收的物质能够得到正常的吸收和转运,这样,我们人体才能得充足的精、气、血、津液。

在病理方面,如果脾气虚损,脾的功能降低,我们人体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就会减退,我们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降低。

当我们脾气虚损,最初就会出现腹泻,便溏,食欲不振。有的人吃点冷东西也就拉肚子,吃点硬的东西也会拉肚子,吃进去是什么样,拉出来还是什么样,这往往是脾的运化能力降低,运化无力,不能升清所导致的。

脾的运化功能降低,不能很好的运化水谷精微,人体得不到营养物质滋养,还会出现面黄肌瘦,身体乏力,还会出现全身衰弱的征象。

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对我们人体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消化系统的异常,食欲不振,便溏,腹胀。第二个就是营养物质不足。

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的能力降低,表现出来的症状,不想吃饭,经常肚肚子,这时,我们可以用参苓白术丸来进行调理。参苓白术丸方:人参1钱,白术1钱,白茯苓1钱,甘草1钱,山药1钱,白扁豆1钱,桔梗1钱,薏米1钱,莲肉1钱。

脾气虚,运化水谷的能力降低,气血不足,常见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我们可以用六君子丸来进行调理(党参、白术(麸炒)、茯苓、半夏(制)、陈皮、甘草(蜜炙)。辅料为生姜、大枣)。

(七五)

我们前面讲了脾主运化水谷,现在来讲脾主运化水液。

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面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

我们人体摄入的水液,主要是经过脾的转输,气化成我们人体所需要的津液,布散到全身,濡养脏腑器官。水液的代谢,通过脾的转输,把津液上输到肺,通过肺的宣发,把水液宣发到皮毛,变成汗液排出体外。脾的转输,还可以把津液向下送到肾,通过肾送到膀胱去气化,气化的水上输到肝,剩余的废水便是尿液排出体外。

我们喝进去的水液,通过新陈代谢,把身体里废物从废水里排出体外。如果这个环节顺畅,津液代谢正常,就不会出现痰湿的病证。如果我们喝进去的水液,不能发汗,不能排尿,多余的水液在体内堆积,就会形成水湿痰饮。

脾虚,不能把水液向上送到肺,不能向下送到肾,多余的水液停滞在体内,就会形成水肿,或者痰饮水湿,小便短少。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治肺?还是治肾?还是治脾?答案当然是治脾,通过健脾利湿,让脾这个枢纽能够充分的运转起来,把水湿向上送到肺,向下送到肾,该汗的汗,该尿的尿。这样水肿就会消失,痰饮水湿自然而解。

在临床上,我们常用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6g)来进行调理,五苓散能健脾去湿,帮助脾的运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水肿的人,如早上起床眼睛肿,白天走路腿就肿,通过西医的各种检测,又检测不出什么问题,一切正常,其实,中医诊断就是脾气虚的表现,因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导致的水肿。这样的人可以用饮食来调理。如冬瓜,就可以利湿,但是体质虚寒的人不宜食用冬瓜。还有如玉米须,它有利尿消肿的作用。

在临床还可以使用五皮饮(五加皮9克、地骨皮8克、茯苓皮24克、大腹皮9克、生姜皮 6克),五皮饮可祛风除湿 , 利水消肿:用于全身水肿,胸腹胀满, 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

如果脾气虚弱,在我们人体会形成很多病理产物,痰饮,水湿,水肿,有的人可能分不清什么是痰?什么是湿?什么是水?什么是饮?

所谓的湿,就是弥散状态的病理产物,脾虚以后,不能运化水液,首先产生出来的就是湿。在临床上表现为头身困重,身体沉重,头重如裹。

湿聚成水,如早晨起来眼睛肿,或者肢体肿,这都是水的表现,

水聚成饮,如胃里或者肠里总是感觉到有水一样的咕噜咕噜地响声,这就是饮。

饮凝为痰,饮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痰,痰是最稠厚的。

由湿到水,由水到饮,由饮到痰,这是水液代谢病理的反应,一步一步堆积起来,逐渐变稠的过程。都是脾虚所造成的。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健脾祛湿,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临床上一定要注意保脾气,养胃气。

(七六)

脾脏的第二个作用就是脾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升,就是上升,清与浊相对,清,就是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升清,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把精微物质输送到头目,第二就是脾的升清把各脏器保持在一定位置上。

脾的升清意义是非常大的,脾主升清,把水谷精微物质向上输送到心、肺、头、目之后,我们头目清窍得到精微物质的濡养,使我们的头脑清醒,眼睛就明亮,心肺的气就足。

病理上,脾不升清,我们人体的心、肺、头、目得不到脾输送来的精微物质的濡养,心气和肺气就不足,头脑就不清醒,眼睛就会干涩,头脑眩晕,记忆力减退,面部无华。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面色无光彩,这就是脾的升清功能失常,造成了气血不足。

脾主升清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维持体内脏器相对的怛定。我们体内脏器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的位置,与脾气升提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中医认为,中气足,才能升提,脏器的位置才能固定。脾主升清,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脏腑的筋膜肌腱上去,筋膜肌腱得到气血的营养,功能就会强健,筋膜肌腱的韧性就会强,脏器就不会脱垂。

病理上,脾不升清,脾气虚损而下陷,就会出现各种内脏脱垂的表现,有的看着个子很高很瘦,这种人就是脏器脱垂的体质。这种人经常会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有的人还有脱肛。这种脏器脱垂,中医认为是中气下陷造成的。

什么叫中气下陷?就是中焦之气下陷,中焦指的就是脾胃,是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下陷,降多升少,对脏腑维系升举之力减弱,内脏器官位置相对下移,脾气虚陷,可导致清浊升降失调,清阳不升,浊气不降。

中气下陷,我们就要益气升提,临床上,我们常用补中益气丸(炙黄芪40克、党参12克、炙甘草20克、炒白术12克、当归12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陈皮12克)来进行调理,补中益气丸主要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所以,脾主升清的两个功能,一定要记清楚,一个是把营养物质上输到心肺头目,二个是对脏器的固定。

另外,如果脾不升清,脾气就会下陷,脾气下陷的结果就是水谷并走大肠的泻泄症和腹胀证,所以,有的人吃完饭肚子就胀,有的人吃完饭就要拉肚子,这些症状,中医认为是脾虚不能升清的原故。脾气虚,不能升清,水谷夹杂而下,全部走大肠而拉肚子。

有的人吃完饭就想睡觉,正常的人吃完饭是不会有困意,但是有的人,就是一吃完饭就想睡觉,这也是属于脾气虚的表现。因为脾气虚,吃完饭,大部分气血都供应到胃肠去,大脑的气血供应不足,而造成了饭后泛困想睡觉的表现。

(七七)

脾脏的第三个功能就是脾主统血,统:统摄、控制之意,血:血液循行。中医认为血液的运行除了和心脏的主血脉功能相关之外,还与肝主疏泄,通利气血水,肝藏血,调节血量有关系之外,另外还与脾脏脾气的固摄作用有关。

因为脾气有固摄作用,所以,脾能够统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溢出脉外的作用。

脾主统血在生理上,脾气足,血液能正常控制在脉道里循行就不会出血,在病理上,如果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使血液溢出脉外,临床上就会见到各种出血症。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等。这种出血症,一般中医认为是脾气虚。

出血,我们一定要分辨寒、热、虚、实,属于脾气虚的出血症有三个特点:

一、出血时间长,最长的有长达一年时间的,如女人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这种从中医来说,就是属于脾气虚的出血。

二、血色浅淡,脾虚的出血,颜色偏淡,这是气血虚的表现。如果有人告诉你出血颜色鲜红,这绝对不是脾气虚,脾不统血的出血,这就得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一般是血分有热。

三、下部出血常见,脾主升清,当脾气虚,不能把精微物质向上输送到心肺头目的时候,气血就会从下而出,所以,一般见下部的崩漏,尿血或者便血为多见。

脾虚不统血的出血,我们以出血时间长,血色淡,下部出血这三个特点为最关键的辩证要点。

在临床上,我们碰到这样脾虚不统血引起的出血证,应该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丸或者汤来进行治疗,同时,可以配上生脉饮(人参10g、麦冬20g、五味子10g)。通过补气固摄,出血就能得到控制。

我们来看一个医案:

中学老师,女,28岁,经间期出血(也就是在两次月经的中间出血,排卵期出血)。看过很多中医,面色淡白,舌质淡有齿痕,脉细弱,疲乏无力,腰酸腿软,出血颜色鲜红。

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这样的病人该如何辩证,如何来治疗?面色淡白,疲乏无力,脉细弱,舌有齿痕这明显是脾虚,有腰酸腿软,这是肾气虚的表现,出血的颜色鲜红,与脾气虚的出血颜色淡是符合的,这是血热的表现。

辩证:脾肾气虚兼有血热。

治法:补中益气汤加补肾药加十灰散,十灰散有凉血止血的作用。

服药一月,病全愈。

这个病案告诉我们,脾虚不统血的病人,并不一定都是单纯的虚证,这个病人就是血热加脾肾虚。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善于抓住疾病病机的关键。

下面附上十灰散方

十灰散:大蓟、小蓟、白茅根、侧柏叶、茜根、荷叶(君) 大黄、山栀、牡丹皮(臣)棕榈皮、藕汁、萝卜汁、京墨(佐)

【用法】上药各烧灰存性,共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15g),食后服下。现代用法:各药烧存性,为末。每次15g,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汁适量,或温开水调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方解】本方证为治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之上部出血证。火热炽盛,气火上冲,迫血妄行则见上部出血,如吐血、咯血、嗽血及衄血等,多来势暴急,血色鲜红。因有血热之象,故见面赤唇红,心烦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脉数等。治宜凉血止血。方中大蓟、小蓟甘凉人血分,长于凉血止血,兼能祛瘀,为君药。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均能凉血止血;栀子清热泻火,且能凉血止血;大黄清热降火,引热下行,使气降血止;牡丹皮清热凉血祛瘀,使血止不留瘀,为佐药。本方用法是用藕汁、或萝卜汁、或磨京墨汁调服,藕汁能清热凉血散瘀;萝卜汁降气清热;京墨汁能收涩止血,意在增强止血之功。本方凉血与清降全用,收涩与化瘀同施,为急救止血之方。

 本方十药均以制炭炮制品入经,用治呕血、吐血、咳血等证,为传统炭药止血的代表方剂。本方药物生用、炭用均有止血、凝血作用,而炭用止血作用尤佳,炒炭后可增加炭素,加强吸附作用,使凝血时间缩短,增强收涩止血作用。故本方亦以其炮制方法而命名“十灰散”。

(七八)

脾脏在志为思,所谓“思”,顾名思义就是“思虑”。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思”中医认为与脾脏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我们思考问题,这是我们正常的生理活动,对身体没有不良的反应。在病理情况下,如果我们思虑过度,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脾气的郁结,这就就会出现临床的病理反应。如脘腹的胀闷,食欲不振,头目晕眩,这些表现,中医则叫为思则气结。就是思虑过度,脾气郁结。

我们在生活中,有一些单相思的人常会说一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总是思念,想念,长时间以后,就会影响到脾胃,吃不下饭,慢慢的人就消瘦了,所以,古人写的诗都是从生活当中观察得来的,很符合中医的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思虑过度影响到脾胃,不想吃饭就可以选用越鞠保和丸进行调理。通过调理,就可以减少胃肠的饱胀,缓解思虑过度的表现。

我们来看看越鞠保和丸的配方及作用。

苍术(米泪浸三宿,炒)30克,抚芎(酒洗)30克 ,神曲(炒)30克,香附(童便浸,炒)30克,栀子(炒)15克,陈皮30克,半夏(炮)30克,白茯苓30克,连翘15克,莱菔子(炒)15克,枳实(麸炒)30克,白术90克,黄连(酒炒)30克,山楂(去核)60克,木香15克,当归(酒洗)30克

制法上药为末,姜汁泡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扶脾开郁,行气消食,清热化痰。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胸膈痞闷,或脘腹胀痛,饮食不化,嗳气呕吐,下痢等。

用法用量每次服50丸,用淡姜汤送下,或用酒送下。

方解:越鞠保和丸是由越鞠丸合保和丸加减而成。方中香附、木香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当归、川芎活血化瘀,以治血郁;栀子、连翘、黄连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白术、枳实、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燥湿运脾,以治痰郁、湿郁;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以治食郁。诸药合用,则气、血、痰、火、湿、食诸郁随之而解。

(七九)

我们在来学脾的另一个功能,脾在液为涎。

我们人体体液,中医分成了五个方面,泪、汗、涎、涕、唾。我们前面讲过,泪为肝之液,汗为心之液。现在来讲涎为脾之液,后面还会讲涕为肺之液,唾为肾之液。

什么是“涎”?在我们口腔中有一些液体,这些液体当中,粘稠的叫“唾”,“唾”由肾所主,清稀的就叫“涎”,由脾所主。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人们说,有的孩子小时候总是流口水,这些口水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涎”,涎为脾所主,所以,流口水的孩子,一定是脾气虚的表现或者是脾胃不和所造成的。

我们人体当中的“涎”,正常的时候,对口腔起到润泽和帮助我们消化的作用。我们吃的食物,先到口腔,到了口腔中,口腔中的涎液含有很多的淀粉酶,帮助食物的消化,当然中医没有什么淀粉酶这个概念,这是西医的概念,有的时候,西医的概念中医还是可以借用一下,也是有好处的,可以解释得更清楚一点。

如果这些涎液少了,口腔就会干燥,所以,涎液对口腔的润泽和消化饮食物起到很大的作用。正常生理上,我们口腔中的涎液应该保留在口腔中,不应该溢出口外。如果脾胃不和,口中的涎液就会积聚的增加,从口中溢出,有的小孩和有些老年人,经常会有流口水的现象。

当小孩或者老人流口水,我们中药里面有一味药叫益智仁,可以用益智仁30克泡水渴,可以减少口水流出的这种病理现象。

中医认为,脾主津液输布、运化功能,脾气虚则津液输布不利,因此就会出现口中流涎,俗称流口水现象。这种情况下主要是需要健脾胃治疗,常用的健脾胃中药有参苓健脾胃颗粒、参苓白术颗粒、归脾丸。

如果不想吃中成药,还可以用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山药、茯苓、党参、白术、薏苡仁、豆蔻、藿香,这些中药进行打粉,每次6-10克冲水喝,或者直接用砂锅熬成中药,每天两次,一早一晚,每次大概熬30分钟。

归脾丸组成是由党参80g,白术(炒)160g,炙黄芪80g,炙甘草40g,当归160g,茯苓160g,远志(制)160g,酸枣仁(炒)80g,龙眼肉160g,木香40g,大枣(去核)40g。

主要治疗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所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补脾益气,使气旺血生,为君药。辅以当归、龙眼肉养血补心为臣药;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助参芪补脾以资生化之源为臣药。佐以酸枣仁、茯苓、远志养血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助生化。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以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

参苓健脾胃颗粒由北沙参、山药、莲子、白术、薏苡仁、白扁豆、茯苓、砂仁、陈皮、甘草十味药食同源的材料组成的,是经典名方“参苓白术散”的现代演化方,能增强消化功能,有补脾健胃、利中止泻的功效。

(八0)

我们再来看脾另一个功能,脾主肌肉和四肢。

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学过中医的人都应该有所认识。正常的时候,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不活动的时候,就不想吃饭,或者吃饭吃得很少,总是感觉没有多少胃口,当我们在运动或者是劳动的时候,我们的胃口就大开,吃什么都很香,这就是脾主四肢,当四肢运动,可以帮助脾胃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脾胃一开,吃饭就香。

在生理上,我们常说脾气健运,当脾气健运之后,气血生化有源,当气血足,四肢才会得到足够的营养,肌肉就会强壮,四肢就会发达。

在病理上,脾失健运,人体的气血生化就会不足,气血就会亏虚,四肢就会无力。脾气亏虚严重不足的时候,还会出现痿证,肌肉瘦弱的表现。在临床上,我们可以见到很多疾病,比如说有的人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肉瘦消,象这类病证,我们从治疗上来看,都应该从胀胃着手来治。

《素问●痿论》:“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灵枢。根结》篇曰:“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合折则气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

“痿”就是“痿证”,是指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证。这种痿弱无用的病人,一定要从脾胃入手,所说的阳明是指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胃和大肠相互协调,能吃能拉。

足阳胃经和足太阴脾经是互为表里,从胃治疗,就是指的从脾胃来治疗。在临床上我们可考虑使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丸来进行调理,凡是重症肌无力,脾胃虚,肌肉消瘦的人都可以用补中益气丸来补益中气。中气足,人体自然就强壮。

有的肌肉消瘦,除了从脾胃虚弱以外,还有出现腰酸腿软的症状,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补中益气丸的基础上加上复健丸或者健步丸。这两种药都可以补肾填精。脾肾双补,对于肌肉无力也是有很好的作用。

有的人除了脾虚肾虚之外,舌苔黄腻,兼有湿热,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考虑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二妙丸来进行治疗。

这样,湿热清,脾肾健,那么肌无力就会得到很好的治疗。

补中益气丸:黄芪(蜜炙)200g,甘草(蜜炙)100g,党参、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各60g;

方解:炙黄芪甘温补升,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重用为君药。党参甘补而平,善补中益气,兼能养血;炒白术甘补扶正,苦燥利水,善补气健脾、燥湿助运;炙甘草甘平偏温,既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三药合用,既增强君药补中益气之功,又除水湿,故共为臣药。陈皮辛散苦降而温,善理气健脾开胃,以防补药停滞;当归甘补辛散温通,善补血和血,以利中气化生;大枣甘温,善补中益气;生姜辛微温,善温中开胃。四药相合,既助君臣药补中益气,又理气健脾开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促进补力发挥,故共为佐药。柴胡苦辛微寒,轻清升散;升麻辛微甘性凉,升散清泄。二药合用,可助君药升举下陷之清阳,故共为使药。全方配伍,补中兼升,使中气得健、清阳得升,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故善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诸病证。

复健丸:生黄芪36 天麻45 没药24 山茱萸27 代赭石36 羚羊角骨30 土元27 炒枣仁36 生白术27 地龙27 当归45 怀牛膝45 白芷27 玄参30 乳香27 红花27 血竭27 白芍36 炒槐实36 冬虫夏草30 天花粉36 炙蜈蚣12条 千年健36 全蝎90 乌头24 天冬 36 肉豆蔻30 鸡血藤胶30 鹿角胶45 两头尖30,上药共研细粉,每30克药粉加“精制马钱子粉”2.4克,混匀。

 再用桑寄生90 防己90 灵仙75 莶草105,水煎3遍,过滤取汁,与上药粉打小丸,如黄豆大,滑石粉、朱砂为衣。

 【功能】:补肾养肝,益气活血,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 【主治】:偏瘫;脑栓塞、脑梗塞、脑萎缩、脑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偏瘫、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清,手脚麻木、足膝浮肿、手足拘挛、疼痛等症。

健步丸:石南叶一两,天南星(炮裂)一两,羌活(去芦头)一两,天麻(去苗)一两,薏苡仁一两,防风(去芦头)一两,续断一两,萆薢一两,黄耆(去芦头)一两,当归(去芦头,洗、焙)一两,石斛(去苗)二两,牛膝(切碎,酒浸1宿,焙干)二两,干木瓜四两,威灵仙一两,自然铜一两(烧红醋淬,碎研)。

方解:因湿热所致,故用防己、滑石泽泻、栝楼根、苦参清利湿热,羌活、柴胡、防风祛风胜湿,川乌、肉桂、炙甘草温阳和中祛湿。

二妙丸:苍术(炒)500g 黄柏(炒)500g。

主治:燥湿清热。用于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

(八一)

脾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我们的味觉和脾密切相关,生理上,如果脾气强健,饮食,口味都会正常,当脾气虚的时候,就会出现食欲不振,也就是中医常说的纳差,口味异常。我们在生活中常会听到有人说,吃什么都没味,总想吃一些刺激性很强的东西。

嘴里总是无味,没有食欲,口淡,这就应该是脾气虚的表现。因为脾气虚,营养不够,味蕾失养,功能减弱,所以,就会引起一无口味,口淡,没有食欲的表现。脾气虚的人,我们可以补脾气,补脾气最好的中成药是人参健脾丸。

还有的人口腔内会有甜的味道,而且还粘稠的液体,遇到这种情况的病人,中医一般诊断为脾的湿热,这种情况,我们一般可以健脾清利湿热处理,可选用二陈汤配合黄连黄芩薏仁等会有改善,。所以,我们口味如何,都与脾密切相关。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我们可以从口唇的颜色来判断脾的气血情况,口唇红润,脾胃正常,口唇色淡,这就是脾气虚的表现,如果口唇痿黄不泽,也是脾胃气血不足。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病人,我们可以用人参归脾丸来进行调理。

人参健脾丸共11味中药组成:人参、炒白术、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砂仁、炙黄芪、当归、酸枣仁、远志。  

人参归脾丸共10味中药组成:人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炙黄芪、当归、木香、远志、龙眼肉、酸枣仁。

人参健脾丸和人参归脾丸,重复的成分有8味中药: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木香、酸枣仁、远志。

这些药物中,人参,白术,茯苓这三味药物都是主药,人参是大补元气的补药,不但能补脾,还能够补肺气,具有生津安神之功效;白术、茯苓都具有健脾益气,渗湿利水,益胃和中之功效,这三味药物,再加上黄芪补气,当归补血,木香理气,远志,酸枣仁安神解郁,这些药物的功效组合起来,其补益脾胃的效果自然也就出来了。

这8味药物可以说涵盖了补养脾胃、安神宁心、去除湿气,补血理气等方面的功效,这也是这两个中成药物能够起到的类似的药物作用,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这两个中成药,虽然名字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应用人群却也有一定的差异。

这两个中成药的组方,不但成分上有一定的差异,而在各类药物的先后顺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先后顺序代表什么,一般代表了方中药物用量的大小,也就是说,因为组方的不同,方中类型相同药物,在不同的成药中的用药量也不同,其药性上,药物应用人群范围上,自然也就有所差异了。

人参健脾丸中,比人参归脾丸多了山药、陈皮、砂仁这三味药物,这三味药物,都是健脾理气,和胃生津的重要药材。

配合人参,白术、茯苓等药物,人参健脾丸的主要作用方向,在于增强脾胃对于饮食的消化能力,改善饮食消化不良带来的一些不适症状,同时还具有补益气血,安神宁心的功效。

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痛腹泻,乏力气短,大便溏稀等问题,服用人参健脾丸来补益脾胃,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系统以及全身症状,则是更为对症的。

而人参归脾丸中,比人参健脾丸增加了甘草、龙眼肉这两味中药,甘草能够补脾益气,调和诸味药性,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增加这两味中药材的同时,人参归脾丸中还重用了黄芪和当归,补益气血。

因此,人参归脾丸的主要适用人群则是脾胃虚弱导致的气血亏虚,心脾两虚的病人,如果您因为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严重不足,从症状上可能表现为面色萎黄,心悸失眠,乏力少食,女人月经量少等问题,服用人参归脾丸比服用人参健脾丸要好一些。

人参健脾丸的主要用药方向是调理脾胃虚弱,改善饮食的运化以及相关的消化道不适症状;而人参归脾丸的作用方向则偏向于脾胃虚弱所导致的气血不足的情况,在补益脾胃的同时,还有更强的补心养血,补气安神的功效。

(八二)

关于脾脏的功能,我们已经学得差不多了,我们再来看看脾脏的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内侧正中线,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食道旁边,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胃部支脉向上再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经相连接。见下图:


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上,隐白先从内侧起,

 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我们从图上的循行路线就知道,如果脾脏不好,可以沿着脾经循行的路线进行拍打,或者按揉,这样脾的经气得到振奋,脾的功能就能得到一定的恢复。

我们再来看足阳明胃的循行路线图: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穴),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穴);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缺盆部直行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到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穴);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穴)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见下图:

足阳明胃经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

 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

 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

 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

 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足阳明胃经流注时间早上七到九点,脾经的流注时间是九到十一点。

对于胃经的保健,我们平常可以沿着胃的循行路线敲打胃经的穴位。

(八三)

我们前面讲了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四肢,主肌肉,主升清的功能,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喜燥恶湿。

由于脾是运化水湿的,所以,喜欢干燥,不喜欢水湿,如果水湿太多,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喜润恶燥。所以,胃能够接受饮食物,并且对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

胃的阳气比较旺,负责消化,喜润恶燥。脾与胃互为表里,所以,喜好也正好是相反相成的。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从病理上来看,脾主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水谷水湿不运,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常见的病理表现。而胃是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以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表现。

在临床上,脾的功能失常,主要有腹胀,腹痛,纳呆,便糖,各种出血或者是内脏下垂这些病理表现。而胃的疾病可以从胃脘疼,恶心呕吐,嗳气,呕逆这几个方面来辨别。

所谓的嗳气就是气往上走,打嗝。我们仔细捉摸一下,胃的病变都是气往上走,恶心,呕吐,打嗝这些都是气往上走的表现。胃的正常功能是以降为顺,以通降为和,胃的病变都是气机上逆的表现。

脾主升清,脾的病变都是脾不升清了出现的症状,脾气往下走,临床上只表现为腹泻,便溏,我们都认为是脾虚。

脾虚的主要证型: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

胃虚的主要证型: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寒滞胃脘证,胃热炽盛证,食滞胃脘证,胃脘气滞症,胃虚停饮证,血瘀胃脘证。

脾胃气虚证:脾胃气不足,运化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在临床上,病人主诉:胃隐痛,肚子胀,纳呆,尤其是吃完饭以后胃就胀,而且经常恶心打嗝,大便溏稀不成型,完谷不化,病人还表现为少气懒言,乏力倦怠,形体消瘦,面色痿黄,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濡。

这种病证是以腹胀纳呆和气虚并见的症候,这就是脾胃气虚证。脾胃气虚证常见于出租车司机,工作比较紧张劳累的人,饮食不规律的人,饥一顿饱一顿,往往会出现脾胃气虚证。

临床上脾胃气虚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或者人参健脾丸进行治疗。脾胃气虚的人如果不急时治,身体会越来越虚弱,所以,对脾胃气虚证应该要及时治疗。

(八四)

我们前面学了脾胃气虚证,我们再来看脾虚气陷证,脾虚气陷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脾不升清,反而下陷的一些证候。

临床表现,除了脾气虚证的症状之外,还会有头目眩晕,有的还会出现体位性的头晕,如蹲下去,站起来就会出现头晕,这就是属于脾气虚出现了脾气下陷的表现,而且还会出现脘腹坠胀,我们中医所说的“脘”是指的胃,“腹”所指的是肚子。

胃和腹部有下坠胀感,这种下坠感,就是脾气虚,不能升提,反而下陷的表现。而且,有的病人会有常想排便的感觉,且肛门有坠胀感。一但感觉肛门有下坠感,这是直肠有脱垂的表现。或者有的病人会久泻久利,常年拉肚子。有的病人还会有小便混浊,象米泔水一样。有的病人有脱肛,有的病人会有子宫下垂,有的病人会出现胃下垂,有的病人会出现眼睑下垂。舌质淡,脉弱这些病理表现。

脾气主升,能升发清阳,举托内脏。脾气虚衰,升举无力,内脏失于举托,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中气下陷,故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

脾主散精,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清浊不分,反注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机能活动衰退,故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白无华,舌淡白,脉缓弱。

脾虚气陷证以体弱气坠,内脏下垂等症为辨证要点。 中医常叫中气下陷。

这些病人就是有脏器脱垂的表现和脾气虚共有的兼证,像这一类病人,中医治疗可以选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来进行调理。长期服用,对脏器脱垂会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补中益气丸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具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症见食少腹胀、体倦乏力、动辄气喘、身热有汗、头痛恶寒、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临床上常用于素日少气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虚者;脾胃气虚、身热多汗或素体气虚、久热不愈,以及气虚外感、身热不退者,亦可酌情使用;慢性胃炎、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肝炎、慢性腹泻、慢性痢疾。

补中益气丸方:

黄芪(蜜炙)200g,甘草(蜜炙)100g,党参、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各60g

【方解】炙黄芪甘温补升,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重用为君药。党参甘补而平,善补中益气,兼能养血;炒白术甘补扶正,苦燥利水,善补气健脾、燥湿助运;炙甘草甘平偏温,既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三药合用,既增强君药补中益气之功,又除水湿,故共为臣药。陈皮辛散苦降而温,善理气健脾开胃,以防补药停滞;当归甘补辛散温通,善补血和血,以利中气化生;大枣甘温,善补中益气;生姜辛微温,善温中开胃。四药相合,既助君臣药补中益气,又理气健脾开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促进补力发挥,故共为佐药。柴胡苦辛微寒,轻清升散;升麻辛微甘性凉,升散清泄。二药合用,可助君药升举下陷之清阳,故共为使药。全方配伍,补中兼升,使中气得健、清阳得升,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故善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诸病证。

(八五)

脾胃阳虚证,是指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蕴而出现的虚寒内生的临床表现

脾胃阳虚,在临床上表现为经常不想吃饭,也就是中医常说的纳呆,还有的病人会出现肚子胀,而且还会感觉到肚子里很冷一样,疼痛隐隐,这样的病人喜温喜按,也就是说,当病人肚子冷痛的时候,用热水袋暖一下,就会感觉很舒服,而且经常揉揉肚子,也会很舒服。

病人在临床上还会表现为常吐清水痰涎,口痰无味,不想喝水,就算是喝水,也是喜欢喝热水。有的病人手脚冰凉,大便溏稀。有的病人还会出现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女人带下清稀,或者色白量多。舌淡,舌胖,有齿痕舌。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这些都是阳虚水犯的迹象。中医有一句口头语:阳虚则阴盛。

脾胃阳虚证的辨证要点:脾胃气虚加上虚寒证,有了这些证候,中医就可以诊断为脾胃阳虚证,脾胃阳虚证的病人可以选用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或者温胃舒胶囊或者虚寒胃痛颗粒来进行调理治疗。

脾胃虚寒证的病人,可以做艾灸,经常灸神阙,天枢和足三里穴,会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平常也可以用花椒和生姜煮水泡脚,这些都是自己可以在家里处理的,做这些动作都是为了温散寒邪,补益脾胃的阳气,使脾胃阳虚得以提升,从而脾胃阳虚就会得到很好的治疗。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中成药的方剂组成:

【附子理中丸】:炮附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等量

【方解】:方中附子温阳祛寒,配以炮姜温运中阳,白术健脾燥湿,人参益气健脾,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五药配伍,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效。

【温胃舒胶囊】:党参20克,附片15克,炙黄芪20克,肉桂9克,山药20克,肉苁蓉20克,白术20克,南山楂25克,乌梅25克,砂仁6克,陈皮15克,补骨脂20克。

【方解】党参、附片、白术补气健脾,温中养胃,共为君药。臣以炙黄芩、山药健脾温中,补气升阳;肉桂、肉苁蓉、补骨脂温肾暖脾。佐以陈皮、砂仁理气温中止痛;山楂消食化滞,活血化瘀止痛;乌梅甘酸生津而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养胃,行气止痛之功。

【虚寒胃痛颗粒】:炙黄芪,炙甘草,桂枝,党参,白芍,高良姜,大枣,干姜各等量

【方解】黄芪、党参、白术、大枣、炙甘草补气健脾;白芍缓急止痛;桂枝散寒止痛;干姜、高良姜温胃止痛。诸药共奏益气健脾,温胃止痛之功。

(八六)

我们来看脾不统血证,什么是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弱,统血无力,以致血溢脉外的一个证候。

因脾胃素虚,或脾胃因饮食所伤,或劳倦思虑伤脾,或久病耗伤脾气,均可使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固摄无力,则血溢脉外而致出血。

辨证要点:脾气虚和出血证并见,既有脾气虚,又有出血。

脾有统血的功能,脾气虚则统血无权,血离经妄行,出现出血。血脱于下,见便血,尿血,溢于肌肤,则见肌衄,脾虚统血无权,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至崩漏;脾气虚,气血生化不足,故眩晕、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肌肤失于濡养,故面色无华,脾虚水谷难化,湿浊内生,故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虚象。 

临床表现为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妇女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有眩晕,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选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或者生脉饮再加云南白药来止血固崩,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可以做到的,这些在成药在药店都能买得到。

对于脾虚崩漏症,一定要想到补气补血,我们常用中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

我们也可以方剂加减,如归脾汤加减,采用方剂加减的时候,需要医生指导。

下面我们来看看补中益气丸和生脉饮方的组成。

补中益气丸:炙黄芪200g 党参60g 炙甘草100g 白术(炒)60g 当归60g 升麻60g 柴胡60g 陈皮60g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方解】炙黄芪甘温补升,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重用为君药。

党参甘补而平,善补中益气,兼能养血;炒白术甘补扶正,苦燥利水,善补气健脾、燥湿助运;炙甘草甘平偏温,既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党参、白术、甘草三药合用,既增强君药补中益气之功,又除水湿,故共为臣药。

陈皮辛散苦降而温,善理气健脾开胃,以防补药停滞;当归甘补辛散温通,善补血和血,以利中气化生;大枣甘温,善补中益气;生姜辛微温,善温中开胃。四药相合,既助君臣药补中益气,又理气健脾开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促进补力发挥,故共为佐药。

柴胡苦辛微寒,轻清升散;升麻辛微甘性凉,升散清泄。二药合用,可助君药升举下陷之清阳,故共为使药。

全方配伍,补中兼升,使中气得健、清阳得升,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故善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诸病证。

生脉饮: 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这三味中药组成。中医学认为,生脉饮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功效。

【方解】人参,性平、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心经。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为君药。

麦冬,性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为臣药。

五味子性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为佐药。

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八七)

我们已经学了脾的四大证: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这些病证的共同点都是以脾气虚为发病的基础,临床上,各有所偏重。

脾气虚主要表现为纳呆,也就是不想吃饭,腹胀,便溏,乏力,倦倦怠然后兼有气虚为特点。

脾虚气陷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又有了脏器脱垂的表现,这就是脾虚气陷证。

脾阳虚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又有了阳虚则寒的临床表现,这就是脾阳虚证。

脾不统血证是脾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了出血的征象,这就是脾不统血证。

在临床上,我们无论是治疗脾气虚证还是脾阳虚证,还是脾虚气陷证还是脾不统血证,一定要注意补气,这是关键。只要脾气足了,出血也好,寒凝也好或者是气陷也好,都会得到缓解。

我们在临床上要善于同宗求异,异中求同。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五个证形,寒湿困脾证。

寒湿内阻,脾阳受困,运化失司所产生的证候就叫寒湿困脾证。临床表现为胃中或腹中感觉痞闷,而且总是觉得胀痛不舒服,不想吃饭,经常还会拉肚子,有时候还会恶心呕吐。由于有寒湿,所以还表现为口淡不渴,头身困重,或身目发黄,这种发黄不是那种鲜黄如桔子色,而是那种晦暗的象烟熏一样,这种晦暗的黄色中医叫阴黄。一般是寒湿所造成的。

有的由于寒湿内阻,水液代谢出现了障碍,出现了浮肿,或者小便短少。妇女常会有白带多且清稀。舌淡舌胖,苔白腻,脉濡缓。有了以上所说的这些症状,中医就认为是寒湿困脾证。

主要是以脾阳受困,寒湿内盛为辨证要点。寒湿困脾证往往与阳虚体质有关,阳虚体质的人,平时恶风怕冷,舌质淡胖,这是寒湿的一种表现。

寒湿困脾,往往见于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病人。慢性迁延性肝炎,往往是急性期已经过了,一般表现为阴黄症,所以,要温散寒湿,健脾散寒除湿。

当出现了寒湿困脾证的表现,可以选用中成药香砂平胃颗粒或者木香砂仁,或者平胃散来进行调理治疗。

下面我们来看看香砂平胃颗粒中成药的组成:

香砂平胃颗粒:

【功效主治】伤食腹痛。  

【组成配方】 苍术、厚朴、陈皮各二钱、香附一钱、砂仁五分、枳壳、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干姜各三分、木香五分、甘草三分  

【用法用量煎法】 生姜为引,水煎服。

【香砂平胃散配伍相关的中药功效】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行气,消积,消痰平喘。

陈皮:苦、辛,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砂仁:辛,温。归脾、胃、肾经。化湿开胃,温中止泻,理气安胎。

 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麦芽:甘,平。归脾、胃经。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苍术、陈皮、甘草、厚朴、香附、砂仁。其中,前四味药是中医里有名的经典方剂——平胃散,是专门用来去脾胃之湿的。香附和砂仁都是行气药,其中香附行肝气,砂仁升脾气。平胃散加上香附和砂仁,就成了香砂平胃散,现在制成丸药,就叫香砂平胃丸。

(八八)

我们前面学了脾的五个证型,我们再来看湿热蕴脾证:湿热夹杂,内蕴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受阻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也就是胃脘部总是觉得胀满,这个症状与寒湿困脾证基本上差不多,都会出现腹满腹胀。常会有呕恶,纳呆,肢体困重,这一组症状也与寒湿困脾基本上差不多。这都是湿浊阻滞,气机不通的一种表现。

湿热蕴脾证会有小便短黄,这与寒湿困脾证不同。我们前面说了寒湿困脾证的小便短少清稀。湿热蕴脾证会有大便溏而臭,身热发黄,鲜明如桔子色,中医定义为阳黄。

湿热蕴脾证,有时皮肤会出现发痒,或者身热起伏,也就是一会热,一会不热。汗出热邪不解。一般情况,如果是单纯的热邪,出汗以后,热就会缓解。但是,湿热夹杂出现的热象,汗出以后,热不解。

湿热困脾证的舌象是红色的,苔是黄腻的。脉象濡数。一派湿热之象。

以脾运化失调与湿热内阻兼证为辨证要点,当我们遇到湿热蕴脾的病人,可以选用中成药,清胃黄连丸和加味香连丸,或者葛根芩连微丸来进行调理和治疗。这些中成药都清利脾胃的湿热。只要把湿热一去,例如像黄疸之类的病证就会得到治疗。凡是湿热蕴脾的黄疸,一般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的病人。而寒湿困脾见于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病人。

清胃黄连丸: 

 处方:黄连80g 石膏80g 桔梗80g 甘草40g 知母80g 玄参80g 地黄80g 牡丹皮80g 天花粉80g 连翘80g 栀子200g 黄柏200g 黄芩200g 赤芍80g

【功能主治】:清胃泻火,解毒消肿。用于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方解】方中以大苦大寒的黄连为君,以清胃泻火。以石膏、黄芩、栀子、黄柏清泻胃火及三焦之热;地黄、丹皮、赤芍凉血清热;连翘、桔梗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共为臣药。佐以玄参、知母、天花粉清火养阴生津。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合,共奏清胃泻火,解毒消肿之功。

加味香连丸:

【组成】: 木香 120克、黄芩 120克 、白芍 白芍 120克、 姜厚朴 120克、槟榔 60克 、吴茱萸 60克、 姜黄连 180克 、黄柏 60克、当归 60克 、 枳壳 120克、延胡索 60克、炙甘草 30克 

【功效与作用】清热祛湿,化滞止痛。 主治 主治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

【方解】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为君药。黄芩、黄柏加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共为臣药。白芍、当归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气止痛;厚朴、枳壳、槟榔、木香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化滞止痛之功。

葛根芩连微丸:

【组成】葛根100克,黄芩35克,黄连35克,炙甘草25克。

【功用】 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主治】 湿热蕴结所致的泄泻腹痛、便黄而黏、肛门灼热;及风热感冒所致的发热恶风、头痛身痛。 

【方解】 方中葛根解肌退热,升阳止泻,为君药。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为臣药。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之功。 

(八九)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诊断:

寒湿困脾和湿热蕴脾他们的相同点都是肢体困重,纳呆,恶心,呕吐,或者身体发黄,大便溏稀,苔腻,脉濡,这是他们共同都有湿的共同特点。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他们不同点是,寒湿困脾证有寒象,湿热蕴脾证有热象。

寒湿困脾证的表现:腹痛,喜暖,带下量多清稀,舌淡,舌胖,苔白,脉濡缓。

湿热蕴脾证的表现:身热,尿黄,舌红,苔黄,脉濡数。

【病因】

寒湿困脾证:外感多因居处潮湿,冒雨涉水,久卧湿地;内因多由饮食生冷、瓜果水饮、酒食乳酪之品。脾为湿土,同气相求,易受湿邪侵犯。湿邪重浊停滞,其性属阴,最易损伤阳气,阴寒内生,寒湿相合,困扰于脾,而成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其致病因素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湿邪不解,郁而化热,湿热合邪,蕴结脾胃,或嗜食酒酪肥甘,因酒生热,辣而质湿,加之多食含有脂肪的食物,易酝酿湿热而损伤脾胃。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皆是湿邪为患,常因体质强弱、阳气盛衰而有寒湿、湿热的不同。若素体阳盛,感受湿邪易从热化而为湿热;若素体阳虚,感受湿邪则易从寒化而成寒湿证。“阳盛则火化,化为湿热;阴盛则水胜,化为寒湿”(《医贯》)。“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心易于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心患湿热、湿火之症。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

【病机】

寒湿困脾证:其寒湿既可外受也可内生。外受之寒湿多为实证,内生之寒湿多在脾阳虚衰,水湿不运的基础上形成,因虚致实,而为本虚标实证,水湿愈甚,愈困遏脾阳,脾阳愈伤,则水湿愈发停聚而不化,形成恶性的病理循环。寒湿郁遏中焦,阻滞肝胆,气机不畅,胆汁外溢,则病发黄疸,属阴黄。“阴黄之因,或热病后,过用寒凉,或真阳素虚,太阴阴寒凝结,脾肾交伤,则阴黄之症成矣”(《症因脉治》)。若寒湿内阻,郁遏脾阳,水湿不运,停蓄腹内,气机壅滞,则为鼓胀(腹胀如鼓)。若由脾阳虚所导致的寒湿内停,日久易损伤肾阳,形成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泛溢肌肤的水肿。

湿热蕴脾证: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病发黄疸,属阳黄。《诸病源候论》云:“黄疸候:此由酒食过度,腑脏不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同湿所传,瘀结不散,热气郁蒸,令身体面目及爪甲小便尽黄。”若湿热夹温毒疫邪,蒸迫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则病发急黄,高热,口渴,起病急速。故《诸病源候论》说:“脾胃郁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云急黄。”若湿热蕴结脾胃,脾不制水,水湿停聚,充塞隧道,壅遏气机,则亦成鼓胀,腹大胀满,如囊裹水。”若湿热壅盛,脾胃不能运化水液,气机升降失职,水液泛于肌肤、四肢而成水肿,若湿热下注肠中,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成泄泻;湿热熏蒸肠道,腑气郁阻,气血凝滞,损伤脉络,化为脓血,则为痢疾,或大便下血,或为肠痈。

(九0)

我们再来看一下胃阴虚证,什么是胃阴虚证呢?胃阴不足,胃失和降,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这就是胃阴虚证。

在临床上,很多胃病的病人,如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都会出现胃阴虚病机的表现。胃阴虚证在临床上主要哪些证候呢?

如胃脘隐隐着痛,有烧灼感,常会感觉很热,但是,又不想吃东西,饥不欲食,这是阴虚胃热的表现。如果病人想吃东西,吃完以后很快就饿了,饿了又想吃,这是胃实火的表现。如果总是觉得饿,但又不想吃东西,这是胃阴虚,虚火的表现。

另外,病人会感觉胃里嘈杂不舒,什么是嘈杂呢?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一种病证。总之,就是感觉胃里舒服。

胃阴虚还会表现为口燥咽干,这是津液亏虚的表现。或者病人经常打嗝,干恶心,吐又吐不出来,大便也是干燥的,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这就是一派胃阴不足的表现。

胃阴不足的辨证要点:胃脘隐隐着痛,有烧灼感,饥不欲食,还有阴虚发热的兼证,这就是胃阴虚证。

胃阴虚的病人可以选用中药,益胃汤,或者沙参麦门冬汤,或者五汁饮来进行调理和治疗。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方剂的组成和应用:

益胃汤:

【组成】沙参9g,麦冬15g,冰糖3g,细生地15g,玉竹炒香4.5g。

【主治】  阳明温病,胃阴损伤证。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方解】 温病易从热化伤津,热结腑实,应用泻下剂后,热结虽解,但胃阴损伤已甚,故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则气降能食。治宜甘凉生津,养阴益胃为法。本方重用生地、麦冬为君,味甘性寒,功擅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北沙参、玉竹为臣,养阴生津,加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冰糖为使,濡养肺胃,调和诸药。

沙参麦门冬汤

【组成】沙参三钱(15g)、玉竹二钱(10g)、生甘草一钱(6g)、冬桑叶一钱五分(10g)、麦冬三钱(15g)、生扁豆一钱五分(10g)、花粉一钱五分(10g)。

【主治】 燥伤肺胃或肺胃阴津不足,咽干口渴,或热,或干咳少痰。现用于气管炎、肺结核、胸膜炎、慢性咽炎等属于肺胃阴伤者。

【方解】 沙参、麦门冬清养肺胃,玉竹、天花粉生津解,生扁豆、生甘草益气培中、甘缓和胃,以甘草能生津止渴,配以桑叶,轻宣燥热,合而成方,有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

五汁饮:

【组成】梨汁30克,荸荠汁、藕汁各20克,麦冬汁10克,鲜芦根汁25克。 

【制法】将5种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大火上烧沸,改小火煮30分钟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清热解暑。

【 用法】代茶频饮。 应用:适用于肺胃有热烦渴,或肺燥干咳者。

(九一)

我们这一节来看第八个证候,寒滞胃脘证。寒滞胃脘证是指寒邪犯胃,胃气凝滞而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寒滞胃脘证的病人,会主诉胃里总是感觉很冷,很疼,就是胃脘部总是凉凉的感觉,有的会有剧烈的疼痛,用热毛巾敷一下,感觉会舒服一些,也就是中医常用的一句话叫:得温则减。如果遇冷或者吃了凉的东西,疼痛加重,这就是胃寒。

寒滞胃脘还有经常恶心呕吐,吐后,疼痛缓解,或者口淡不渴,或者善吐清水痰涎,形体寒冷,舌淡,苔白滑,脉迟或者弦。

寒滞胃脘的辨证要点:就是脘腹的冷痛,或者剧痛难忍,与实寒并见。

寒滞胃脘证在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多见,如有的人初冬早晨去跑步,喝了一肚子的凉风,回到家,胃脘部剧痛难忍。这种因吸入冷气而胃脘剧痛,往往是寒滞胃脘急性的胃痉挛痛。

寒滞胃脘证的病人,发病比较急,我们自已在家里用一些简单的食疗法,很快就会得到好转。方法就是,用葱白加生姜加点花椒加点红糖煮水渴,再用一个热水袋热敷肚脐,大约半小时就会放出一个寒屁,这个疼痛马上就会得到缓解。

寒滞胃脘证的病人,我们也可以用中药良附丸或者温胃舒胶囊来进行调理治疗。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中药的组成和应用:

良附丸:

【组成】高良姜和 香附各等份,这两味药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主治】温胃理气。用于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胀满。

【方解】方中高良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对肝郁胃寒痛有良效。

温胃舒胶囊:

【组成】党参18克、炙黄芪 18克、山药18克、 白术18克(清炒)、 乌梅20克、 陈皮15克、 附片15克(黑顺片)、肉桂9克、 肉苁蓉18克(酒蒸)、南山楂20克(炒)、 砂仁6克、补骨脂18克

【功效】温中养胃,行气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冷痛、腹胀嗳气、纳差食少、畏寒无力;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党参、附片、白术补气健脾,温中养胃,共为君药。臣以炙黄芩、山药健脾温中,补气升阳;肉桂、肉苁蓉、补骨脂温肾暖脾。佐以陈皮、砂仁理气温中止痛;山楂消食化滞,活血化瘀止痛;乌梅甘酸生津而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养胃,行气止痛之功。

(九二)

我们再来看胃的第九个证形,胃热炽盛证。

什么是胃热炽盛证?胃中火热炽盛,而导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胃热炽盛证临床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拒按。这里要注意,胃热炽盛证的灼热疼痛和胃阴虚灼热疼痛是不一样的。胃阴虚灼痛,是胃脘隐隐灼痛,隐隐这两个字代表的是虚,疼得不是很厉害,而且有热,这是胃阴虚有热的痛。如果胃脘灼痛,拒按,也就是说按压胃脘部会疼痛得更厉害,只要是拒按,表示有实证,如果是喜按,那就是虚证,

胃热炽盛证也有吞酸嘈杂不舒,这一点与胃阴虚相同。胃热炽盛还会表现为食入即吐,这是胃火不降,胃气上逆的表现,还会表现为口臭,口臭也是胃的实火表现。

胃热炽盛证还会表现为口渴,喜冷饮,这也是胃火的表现。大便秘,苔黄,舌质红。而且消谷状况饥,大家要注意这个证候。我们前面讲了饥不欲食,这里又讲了消善饥,这八个字所表现的证候是完全不同的,是截然相反的。

上一节讲的胃阴虚,肚了饿了,但又不想吃饭,这叫饥不欲食,这是胃阴虚有热的表现。而现在说的消谷善饥,就是吃得很多,很快又觉得肚子饿,饿了以后,又能吃很多,这就是消谷善饥,这是胃的实火的表现。

胃热炽盛证还会表现为牙龈肿痛,溃烂,口腔溃疡,这也是胃的实火的表现,有的人还会经常牙齿出血,中医叫齿衄。

胃热炽盛证的脉是滑数的,这也表示实热。

胃火炽盛证的辨证要点:胃脘灼热疼痛,拒按,吞酸,鼻衄,或兼齿衄;消谷善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实热的表现。

胃火炽盛证常见于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常因肥甘厚腻的东西积导得太多,或者喝酒太多,饮食积滞而导致胃火炽盛。而胃阴虚有热,常见于更年期的妇女或者五十多岁以上男人。所以,我们平常,常会结合年龄来进行辨证。

对于胃火炽盛证,我们常会选用牛黄清胃丸或者牛黄解毒片来进行调理治疗。

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中成药的组成和应用:

牛黄清胃丸:

【组成】牛黄2克、大黄100克、菊花150克、麦冬50克、薄荷50克、石膏150克、栀子100克、玄参100克、番泻叶200克、黄芩100克、连翘100克、桔梗100克、黄柏100克、甘草100克、牵牛子(炒)50克、枳实(沙烫)100克、冰片25克。

【主治】清胃泻火,润燥通便。用于心胃火盛,头晕目眩,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乳蛾咽痛,便秘尿赤。

【方解】本品以牛黄、生石膏、大黄泻热通便为君药。栀子、黄柏助牛黄、生石膏清泄胃热,牵牛子、番泻叶助大黄通便泻火,共为臣药。冰片、菊花、薄荷、连翘、桔梗轻清上浮,疏风散热,取“火郁发之”之义;玄参、麦冬甘寒养胃,养阴生津,以防苦寒药伐胃伤津;枳实畅达气机,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护胃气,为使。诸药同用,共奏清胃泻火,润燥通便之功。

牛黄解毒片:

【组成】牛黄5克、雄黄50克、石膏200克、大黄200克、黄芩150克、桔梗100克、冰片25克、甘草50克。

【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方解】方中以牛黄为君药,清热解毒;臣以石膏、大黄、黄芩,清中上焦热毒,其中大黄泻火通便,导热外出,冰片、雄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佐以桔梗清利咽喉;使以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相配,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便泄热。

(九三)

今天我们学习食滞胃脘证,那么,什么是食滞胃脘证呢?主要表现是什么?

饮食停滞在胃脘部,导致胃气逆滞,受纳腐熟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这就是食滞胃脘证。

在临床上表现为脘腹胀痛,胃脘和肚子又胀又疼,而且还会有嗳腐吞酸,或者有呕吐酸腐的食物,吐出来以后,疼痛就会减轻,这是饮食积滞的表现。或者有肠鸣腹痛泻泄的临床表现,泻下有腐臭的味道,这也是饮食积滞的表现。舌苔厚腻,脉滑。

食滞胃脘证的辩证要点就是胃脘的胀痛,呕吐、泻下有酸腐的食物。

只要呕吐有酸腐味,泻下有酸腐味,我们中医都诊断为食滞胃脘证。在诊断这食滞胃脘证的时候,一定有暴饮暴食的历史。如昨天晚上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大吃大喝,回家以后,肚子开始发胀,打嗝,打嗝的味道臭腐味,或者胃脘部有疼痛,这就是典型的食积。

当我们遇到食积病人的时候,可以选用加味保和丸或者是四磨汤口服液来进行调理治疗。用完药以后,把食积一消导,疼痛就会自然缓解。

如果家里平时没有准备这些中成药,也可以用白萝卜和生山楂煮水渴也能够消导食物,白萝卜能够迫气,行气,消痰,消食,山楂最善于消肉食。如生活当中,我们平常做炖肉的时候,为了让肉烂一些,就可以放一些山楂,肉就会熟得很快。

山楂既能降血脂又能消肉食,当我们大鱼大肉的吃了以后,最好是吃上一点山楂。下面我们来看看加味保和丸和四磨汤的组成及应用。

加味保和丸:

【组成】白术150克、 陈皮(洗)90克 、半夏(泡)90克 、茯苓90克、 神曲90克(炒)、山楂肉90克、 连翘60克、 香附(醋炒)60克 、厚朴(姜炒)60克 、萝卜子60克 、枳实(炒)30克 、麦芽(炒)30克 、黄连(姜炒)30克、 黄芩(酒炒)60克。

【功效】功用消痰利气,扶脾助胃,开胸快膈,消痞除胀,清热消食。主虚弱之人,腹内积聚癖块,胀满疼痛,面黄肌瘦,肚大青筋,不思饮食。

【方解】方中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炒麦芽消食健脾,更化酒食陈腐之积;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厚朴、香附芳香理气化湿;枳实、连翘行气消积;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诸药配伍,共奏健脾利湿、消食导滞之功。

四磨汤:

【组成】人参、槟郎、沉香各6g,天台乌药10g。

【功效】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方解】方中槟榔,沉香降气,乌药顺气逆,人参,降中有升,泻中带补,恐伤其气。枳壳去实。此方乃醒气、散气、降气、纳气,而又维护正气之方也。气喘分两大纲,一在上为实,乃肺气不通调;一在下为虚,乃肾气不归根。本方证治,兼而有之,盖七情感伤,郁滞菀结,气喘而急,上而不下,留滞膈间空膜之地,形成气膈。方制槟榔以开之,乌药以异之,沉香以降之纳之。又用人参之大有力者,主持其间,俾气有统摄,不致散漫耗蚀,上下循环,营周不休,以归复于生理正常。

(九四)

我们上一节学了食滞胃脘证,这一节来学胃脘气滞证。

邪气犯胃,致使胃腑气机阻滞所表现的证候。胃腑气滞证是指胃气壅滞,和降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情志抑郁,气机失调,或饮食停滞,阻塞胃脘所引起。

我们前面说过,只要有气滞,都会表现出胀或者是有疼的临床症状,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只要是见到胃脘胀痛,或者是串痛,或者是有嗳气,或者是有肠鸣,矢气,也就是放屁,病人只要排了矢气,症状就会减轻。这就是气滞的表现。

有的人会肚子疼而欲泻,欲吐,泻后还是不爽快,或者大便干积,苔厚,脉弦,这些都有胃脘有气滞的表现。

胃脘气滞证的辨证要点就是胃脘有胀痛,且是走串痛为辩证要点。

我们人体的走串痛,有两个部位的走串痛。一个躯干,胸部或者是腹部的走串痛,一会儿在这里疼,一会儿又在那儿疼,只要是躯干部位气的串痛,中医认为都是气滞的表现。因为气不通畅,所以,气就乱串。还有一种就是四肢游串性的疼痛,如一会在手疼,一会右手疼,或者一会上肢疼,一会下肢疼。这种肢体上的走串痛,就不是气滞,中医认为,这是风邪,外感风邪所引起的走串痛,中医叫风痹。

我们在辨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躯干的走串痛,要疏肝理气,四肢的走串痛,要祛风。当我们遇到胃脘气滞证的时候,我们可以选用气滞胃痛颗粒或者胃苏颗粒来进行调理治疗。气通了就不会气胀而痛。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下面我们来看看气滞胃痛颗粒和胃苏颗粒的组成:

气滞胃痛颗粒:

【组成】柴胡 、延胡索(炙) 、枳壳、香附(炙)、 白芍、炙甘草各等分。

【功效】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治】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为君药。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二药相伍,以助君药养血柔肝,行气活血止痛,为臣药。香附芳香走窜,理气解郁止痛;枳壳理气宽中,消胀除痞,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疏肝和胃,行气止痛之功。

胃苏颗粒

【组成】紫苏梗15g、香附15g、陈皮10g、香橼15g、佛手10g、枳壳15g、槟榔10g、炒鸡内金10g。

【功效】胃苏颗粒,理气消胀,和胃止痛。

【主治】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香附入肝,疏肝解郁、理气和胃、调中止痛,为君药。紫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止痛;陈皮理气和胃化湿;枳壳破气消积、利膈宽中;槟榔下气利水、调和脾胃、行气消滞,共为臣药。香橼、佛手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燥湿化疲,鸡内金消食健胃,共为佐药。

(九五)

我们今天来学习胃虚停饮证,什么是胃虚停饮证呢?所谓胃虚停饮证就是我们人体的胃气虚寒,导致水液停滞在胃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胃虚停饮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有哪些呢?

1、主要就是脘腹的胀满。(胃里或者是肚子里总是觉得胀胀的,不舒服。)

2、喜温喜按。(得温则减,按揉会感到舒服一些)

3、伴有肠鸣。(肚子里总是有水的声音)

4、伴有恶心呕吐。(吐出来的都是清水样)

5、纳呆。(没有食欲,不想吃饭)

6、口淡不渴。(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内发淡而品尝不出饮食滋味且不会产生口渴感的表现)

7、头目眩晕。(胃气虚不能消化吸收水饮,造成了脾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留在大脑而导致头目眩晕,这也是中医所说的无形之痰饮。)

8、舌淡,苔白滑。

9、脉沉滑。

在辨证上是以脘腹胀满,胃肠水声噜噜,再加虚寒的一些见证为辩证要点。

胃虚停饮证可以选用中成药如二陈丸或者是小半夏汤来进行调理和治疗。

下面我们来看看二陈丸和小半夏汤的组成和应用。

1、二陈丸

二陈丸,出自《太平惠民和荆局方》。具有化湿痰,和脾胃之功效。主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食生冷,饮酒过度,脾胃不和。症见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组成】半夏(姜制)二两,甘草(炙)五钱,陈皮、茯苓各一两。

【方解】方中制半夏辛散温燥,善温化燥散三焦寒湿痰饮。寒湿去则脾胃升降调顺,津液四布,痰无由生,肺复宣肃。如此则咳嗽痰多、恶心呕吐可愈。故为君药。

陈皮辛香行散,苦燥温化,善理气健脾、燥泓化痰,助君药燥化痰湿、理气和胃,故为臣药。

茯苓甘平淡渗,善健脾渗湿,既助君臣药利湿化痰,又能健睥,使生痰无源,故为佐药。

甘草甘平润和,既润肺和中,又凋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温燥中兼淡渗辛散,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之功,故善治痰湿停滞所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等。

2、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卷中。为理气剂。半夏20克生姜10克。具有化痰散饮,和胃降逆之功效。主治痰饮呕吐。症见呕吐痰涎,口不渴,或干呕呃逆,谷不得下,小便自利,舌苔白滑。

【组成】半夏一升(20g),生姜半斤(10g)。

【方解】本方证因痰饮停于心下,胃气失于和所致。痰饮停于胃,胃失和降则呕吐,谷不得下。呕多必津伤致渴,渴者为饮随呕去,故为欲解;若呕反不渴,是支饮仍在心下之故。治宜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方中用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涤饮,又降逆和中止呕,是为君药。

生姜辛温,为呕家之圣药降逆止呕,又温胃散饮,且制半夏之毒,是臣药又兼佐药之用。

二药相配,使痰祛饮化,逆降胃和而呕吐自止。仲景所创该方,对于后世痰饮呕吐或胃气上逆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成为祛痰化饮或和胃降逆止呕的常用配伍组合。

(九六)

我们前面把脾胃常见的病证和中成药的防治已经介绍完了,我们这一节来学习脾胃疾病在日常生活当中该如何来调养。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的脾胃功能是好是坏?根据中医的脏象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肌肉,口唇,涎液。或者观察我们的情志状态,以此来了解和判断脾胃的功能正常与否。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到一些人的肌肉很丰满,很发达,那么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人的脾胃功能很好。如果这个人很瘦,吃什么都不长肉,这样的人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脾胃功能不是很好。

另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口唇,自己可以照照镜子,口唇的颜色很淡,那么,说明你的脾气有点偏虚。口唇的颜色很红润,那就说明脾胃的气很足。

我们还可自己观察自己的涎液,有不有不自主的流出来,如果没有不自主的流出来,那就基本上没有问题,如果是自己的涎液自己会流出来,那么,脾胃就有点偏虚了。

我们平常还可以自己观察自己口腔的味觉,中医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如果胃觉不是很好,总是觉得嘴里没有味,老想吃一点味道重,如辣的,这就提示脾气有点偏虚了。如果你总是觉得口腔里又粘又腻,或者有甜味,这就提示脾胃有湿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口唇的颜色,口腔的味觉或者肌肉的发达的情况,以此来推断脾胃的功能。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情志来推断脾胃的功能,比如说,有的人总是思虑过重,思前想后,心情不舒畅,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思虑伤脾,思则气结的表现。

因此,我们了解脾胃的功能状态并不难,关键我们掌握了脏象,以象测脏的技巧,就可以轻松自如的了解脾胃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当我们了解了我们的脾胃功能状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保养我们的脾胃呢?

首先,我们可能通过季节养脾,我们中医讲五脏应时,五脏应时当中,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肾应冬。

我们前面讲了在春天可以保养肝脏,防治肝脏疾病,肝炎等的发生;在夏季是保养心脏的最好时节,可以防治心脏病或者是高血压的发生。那么,脾脏在哪个季节保养是最好的呢?我们说是长夏的季节,中医认定长夏为中央土。

关于长夏这个季节,很多人说是六七月份,其实不是,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看看下面的两张图,心里就完全明白了,这才是真正的长夏季节,长夏也是四个月,只是说,这长夏的四个月是从四季当中划出来的,所以,居中,数字为5。

长夏的气候特点是湿比较严重,而湿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中医提到了,湿气通于脾,所以,在长夏季节也是我们健脾养脾的最好时节,也就是说每个季节的最后两个星期和下一个季节的最先两个星期是健脾养脾的最好时机。

在长夏季节里最容易见到的就是腹泻,很容易出现消化道的一些疾病,所以,在长夏季节就要注意养脾,通过养脾还可以防止循环,内分泌,泌尿,肌肉,骨骼等系统的疾病。所以,在长夏季节把脾养好,其他的脏腑也会得到相应的好转。

(九七)

我们前面讲了季节养脾,那么我们平时在饮食上如何来养脾呢?

根据中医的脏象理论,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的黄色是入通于脾的,所以,自然界中的黄色食物,对应于我们的脾脏,能够增加脾脏的功能,促进脾脏的新陈代谢,如地瓜(红薯),黄豆,南瓜等。这些黄色的食物入脾,帮助脾的运化,升清,统血功能的恢复。

特别是在长夏季节,可以多吃一些黄色的食物,有助于健脾益气。另外在长夏季节,我们还可以多吃一些甘味的食物,中医认为,甘甜是入脾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甘味的食物有很多,如面粉,糯米,南瓜,芋头,总之就是含淀粉类的食物都是属于甘温类的,对脾脏都有补益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药粥护脾益胃的配方:

一、莲籽,绿豆,白扁豆,薏米等量加水煮成粥来喝。

这个配方莲籽能补脾养心,绿豆能清解暑热,白扁豆和薏米能健脾祛湿,正好可以把夏季的暑湿祛掉。四种食物正好可以健脾益胃,解暑养心,祛除暑湿之热。这个药粥最适合长夏季节食用。

二、银耳,百合,绿豆,枸杞子各20克,雪梨一个,糯米100克加水煮粥喝。

银耳,百合都能健脾益胃,而且都白色的食物,所以,还入肺,绿豆能够清解暑热,绿豆是绿色,还能入肝,枸杞子补肾养阴,防止暑热伤阴,雪梨也能入肺,清热解暑,这几样食物煮成粥喝,对于脾胃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三、山药,茯苓,红枣各50克,粳米250克,加水煮粥喝。也能达到健脾祛湿护胃的作用。

在长夏季节,为了防止呼吸系统的传染病,以及胃肠道的传染病,我们还可以选用另一种食疗方。

四、生蒜泥10克,醋,糖各适量,搅拌均匀,在饭前食用。这个方子能够醒脾健胃,可以预防胃肠道的疾病。

所以,在长夏季节,可以适量的吃一些大蒜,可以防止肠道疾病的发生。

五、山楂条20克,生姜丝5克,拌在一起吃,可以消食开胃,止呕。这个方可以在夏秋季节护脾益胃很好的方子。

另外,我们还可温脾法,对脾胃进行温暖调理,如用纱布口袋装入食盐150克,放在肚脐三横指的地方,或者用艾灸温灸肚脐的周围,或者温灸足三里,能够温中散寒止痛,特别是现在很多人在夏季,喝了很多的冷饮,胃肠受寒,都可以选用这种温脾调理法。

在长夏季节,我们在养脾的时候,还可以适量的添加一些健脾祛湿的食材,在这里,我们推荐一款薏米红豆粥。

薏米50克,红小豆50克,山药50克,粳米100克,煮粥喝。

薏米有健脾除湿的功效,红小豆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山药也是具有健脾的作用,山药我们常比喻为小人参,所以,常吃山药对健康保健是非常好的。这款薏米红豆粥最适合长夏季节食用。薏米红豆粥对中老年肥胖的效果也非常好。

在长夏季节吃莲籽也是有很好的祛暑除湿的作用。另外,还有大枣,茯苓,橘皮这些也是我们值得推荐的食材。

特别是在夏天,我们的阳热之气都浮于体表,常出汗,所以,我们体内的阳气相对来说有点偏虚,所以,我们常会有一句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这就是因为夏季的阳气浮于体表,体内阳气偏弱,相对来说,体内偏虚寒,所以,用生姜来温胃散寒。

在夏季,主张多吃一些瓜果类的食物,凡是带有瓜的食物,都有利水除湿的功效,如冬瓜,西瓜,苦瓜,这些瓜除了健脾利湿之外,还能清一定的暑热。

(九八)

前面我们讲了季节和饮食对脾胃的保养,但是,我们在对脾胃保养的同时,也必须要知道饮食的一些禁忌。

我们在对脾胃保养的时候,第一要少吃能够引起胃酸增加,有损胃肠道黏膜的食物。比如说尽量不吃或者不吃特别甜的粥或者汤,或者酒酿,或者八宝饭之类的食物。

第二要忌吃咸菜,咸鱼,咸肉等腌制食物。在长夏季节,为什么主张不吃咸的食物呢?我们中医认为咸入肾,肾属水,而脾属土。在五行上,土能制水,也就是说,脾能制肾。如果吃的咸味食物太多,那么,肾水过多,就会反污脾土,影响脾的运化水湿的功能。所以,在长夏季节中医主张少吃特别咸的食物。

第三要慎用柠檬,话梅等过酸的食物。中医认为,酸味的食物是入肝的,增长肝气,肝在五行中属木,所以,肝木能克脾土,所以,吃了过酸的食物,肝气旺也能够克脾土,影响脾的功能减弱,也会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所以,在长夏季节少吃过酸的食物。

第四要忌用辣椒,芥末,咖喱等味重的食物。味重的食物或者辛辣的食物,能够助夏热,本来我们人体在长夏季节都是有湿热的,而在这个季节又过吃辛辣的食物,会加重湿热的发生。

第五忌饮浓茶,咖啡,烈酒等刺激性的饮料。因为刺激性很强的食物饮料都会对脾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禁忌。

在长夏季节,我们主张多吃一些杂粮,芹菜,竹笋,豆芽等这一类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或者是能促进胃肠蠕动的新鲜的蔬菜。另外,我们还要适当的选择低脂,适量的蛋白质,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以及促量维生素A、C等等的食物以及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蛋类、果汁、瘦肉、乳类,坚果类等食物。

根据中医辨证食疗的原则,我们可以根据体质,不同的证候,不同的表现,辨证的选用一些药膳,如虚寒胃痛或者是虚寒呕吐,我们可以选用羊肉,猪肝,韭菜,生姜这些食物来做成药膳来食用。

我们除了应季节来养生,多用祛湿清暑热的食物之外,还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特点和证候特点来辨证施膳,辨证食疗。

下面我们来看看食疗的分类。

一、温热类食物

湿热类食物适合虚寒性的脾胃病的患者使用,如脾胃虚寒的病人常常表现为胃脘冷痛,而且还有消化不良,对于这一类的病人,我们可以选用羊肉,狗肉,这些肉都属于热性的。但是,狗肉建议还是不要吃了,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我们还可以选用牛肉、鸡肉、鱼肉、鹌鹑肉、牛鞭,猪肝等这一类肉食。选用的蔬菜类如韭菜、胡萝卜、刀豆、荠菜,盐须菜,葱、大蒜、生姜、洋葱、南瓜这一类的蔬菜。水果可以选用荔枝、黑枣。谷物类可选用粳米。

以上所说的这些肉类,蔬菜类,水果类,都属于温热性的,都适合于脾胃虚寒性的患者。

二、平性类食物

平性类的食物适合于所有的脾胃病患者。如:肉类:猪肉,牛肚,鸭肉,鹅肉,鲫鱼,银鱼,黄花鱼。蔬菜类:如莲籽,筒?。谷物类如:赤小豆,黑豆,花生,蕃薯,芋头,洋芋,玉米,还有像蜂蜜,燕窝等

三、寒凉类食物

寒凉类的食物,适合于脾胃实热的患者选用,脾胃实热证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大便不通,牙龈肿痛,口渴,这一类的病人可以选用如海带,紫菜,竹笋,莲藕,白萝卜,芥菜,菠菜,芹菜,五谷类如大麦,荞麦,粟米,绿豆。水果类如苹果,梨,香蕉,柚子,橄榄,李子,猕猴桃,甘蔗,绿茶等

(九九)

我们前面学了脾脏的食疗禁忌和食疗的分类,这一节我们来学习药物对脾脏的调养,在长夏季节,最容易出现三种气候:

一、湿热并重,二、火热与干旱并重,三、雨湿洪涝。

这三种气候作用于人体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也会出现相应的三大类证候,

第一类就是湿热并重:在长夏季节,如果病人出现了四肢困倦,而且有沉重疼痛感,或者是懒于动作,神疲乏力,或者是胸满气促,身热心烦,或者是胸骨后或者是心下有堵塞感。小便黄,频数;大便溏,稀软,次数增多;口渴或者不渴,或者有自汗或者汗少,不思饮食,当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我们可以选用李东垣的《脾胃论》里的清暑益气汤来进行调理治疗。

我们来看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的组成和作用:

【清暑益气汤组成】:黄芪五分,苍术一钱五分,升麻一钱,人参、白术、橘皮、神曲、泽泻各五分,炙甘草、黄柏、当归、麦门冬、青皮、葛根各三分,五味子九个。

李东垣的这个方是由补中益气汤去柴胡、生脉饮、二妙散加减化裁组成的。补中益气汤去柴胡来健脾益气和营,以麦冬、五味子、人参合成生脉饮,补气阴两虚。

【 方解】

人参、黄芪、炙甘草,即保元汤,大补元气,针对元气虚弱的各种症状;疲倦、无力、心悸,四肢软,尤其是下肢,月经量少,脉细涩等。

人参、麦冬、五味子,即生脉饮,滋阴生津补气阴,针对气津两亏;口干,烦热等。

黄芪、当归就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针对应疲倦、无力、心悸、动则心悸、爪甲枯。 

黄柏,麦冬,五味子对应阳明湿热证:心烦、口苦、口干、舌红、舌苔黄腻等症。

苍术、白术、青皮、橘皮、泽泻对应太阴寒湿证:大便溏稀,腹胀,疲倦,纳差,舌苔白腻等。

升麻、葛根,升清阳而除湿,对应气短、无力等症。  

黄芪,苍术(白术),橘皮,升麻,人参,炙甘草,当归有补中益气汤之义,补气升提下陷。

整个方子能够健脾益气,除湿,清热兼养阴。通过这样的治疗,对于夏季湿热并重的暑湿症候,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二、火热太过伤津液,这种病人主要的表现是不思饮食,吃完饭以后,肚子发胀,而且痞满,喜按,有时会恶心,打嗝,形体比较瘦,且乏力,手足烦热,心烦怕热,睡眠时神思恍惚,口干又不想喝水,或者口渴喝水很多,伴有面色萎黄,唇淡,唇干,皮肤骚痒或干裂,大便干,有时候会出现溏泻,像这种病人可以选用白虎汤来进行治疗。

白虎汤的组成:石膏一斤,碎(50g)知母六两(18g)甘草二两,炙(6g)粳米六合(9g)

白虎汤主要就是清热力强,应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

方中君药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善能清热,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臣药知母,味苦性寒质润,寒助石膏以清热,润助石膏以生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加强清热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并可防君臣药之大寒伤中之弊。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诸药配伍,共成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剂,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由邪热内盛所致之诸证自解。

另外,我们还可以选用脾阴煎,胃阴煎或者是益胃汤来进行治疗。

第三类就是脾胃寒重,在盛夏的季节,由于人体的阳气在表,往往体内的阳气相对偏虚,所以,脾胃由于寒邪执重比较多,所以,内经提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也就是说,在夏季容易得受寒而拉肚子,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选用藿香正气水或者是藿香正气胶囊来进行调理和治疗。藿香正气水或者藿香正气胶囊,这是夏季旅游必备之品。

(一00)

我们再来看看情志对脾脏的影响,如何来调节情志,保养我们的脾脏。

中医认为,思伤脾,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少思虑,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平和再加上饮食的调养,我们脾脏的功能才会得到正常的恢复。

在《吕氏春秋》当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其中说到一个叫齐闵王的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所以,造成了食积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使其气上,促其吐出胃中积食而得以缓解。

也就是说,思虑过度就会伤到脾胃,我们可以用怒的方法把它化解掉,这就是中医的五志相克道理,肝主怒,脾主思,肝主木,脾主土,木克土,怒治思。

现代医学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思虑过度,大脑高度紧张的这些知识分子最容易患心脏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疾病,这与中医所说思虑过度伤心脾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劳逸结合。

我们的消化系统对情绪的反应也是相当敏感的,具研究统计,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由于情绪异常所导致的占60%~70%。如消化性溃疡,结肠过敏,腹痛腹泻,这些病证都是由于精神紧张而发作或者加重。

病人因思虑过度而导致的病变,中医所讲的情志疗法是一个很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这样来调节情志是相当不错的方法,就像上面讲的那文挚治疗齐闵王的病证一样,用怒的方法把齐闵王的病治好了。

我们平常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度紧张,对于老年人要逸养性情,减少生活对自己的造成的压力。这样就可以减少因情绪对我们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们也可培养自己的一些爱好,如冬季在家里养一些花草,长夏季节适当的锻炼,或者常常外出旅游,或者学会一些琴棋书画,这样就会减少思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版权所有:广东易经风水大师曹子罡官网 湘ICP备18008845号-1

13422070848

扫一扫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