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东易经风水大师曹子罡官网!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3篇

  • 发布时间:2023-07-25
  • 发布者: 超级管理员
  • 来源: 本站
  • 阅读量:156

1、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3 篇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3 篇引导语:你会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 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篇1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 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

2、们有联系的、 全面的来认识, 来理解。 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 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自己走过的路, 要不断总结, 不断思考, 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 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篇

3、2每个人都有私有欲, 面对私欲, 必须先自反自省, 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 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 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

4、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 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 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 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

5、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 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一种洗礼, 是一一种灵魂的滋养。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 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 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 、 向善

6、 (对善良的人善待他, 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 ) 、 谦卑 ( 要能如水的品质)、 知足常乐 (凡事适可而止, 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篇3道德经 , 以其精炼的八十一章, 写出了世间万物的博大精深。从社会中的政治,谈到经济,有时又涉及到教育,从中又写了军事,用这些实际中的事物来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 在优美的文字中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框架。开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边注解的帮忙下才稍微明白一点,就这一点点,让我领略了他的辩证的哲学思想。读完到道德经 ,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

7、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 自身的人文知识、 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本事也有了提高。 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 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景, 实质上又是一种情景,表面情景与实际情景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 异常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 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时也

8、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 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 ; 九成之台,作于垒土 ; 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 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 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道德经的许多哲学限于我的学识,不能完全理解,可是读它真是获益匪浅。在我读完道德经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 孔子,于是就有了比较的念头。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孔子还对饮食有研究。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学不能算作作哲学,他

9、的观点, 我认为其实是对现实中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总结, 只是别人照着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时, 还没有发现或许很少发现错误。 孔子的哲学, 我认为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只能说是孔子比别人多了一项概括的本事。比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一般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常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价值,说明了一点, 就是一张教别人如何做菜的烹饪单子,别人看到只需要照着上头的步骤,基本上不需要研究什么的。可是老子不一样。他的道德经从一开始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铭刻名也,非恒名也。”到最终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能够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亦责于人。故有德思介,无德思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都是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哲学。如果从开始你不认真体会, 你就没有办法领会到这些深刻的观点。 他用一种朴素的语言, 用哲学中辩证的方法写出了客观的自然

版权所有:广东易经风水大师曹子罡官网 湘ICP备18008845号-1

13422070848

扫一扫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