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注解】天下间最为柔弱的东西,可以在天下间最为坚硬的事物上自由驰骋。无形的事物可以穿透毫无缝隙的东西。我从其中领略到,无所作为必然是有益的。 不用言语的教化,以及无所作为的好处,天下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到。 这一章讲解的是领导力中的“无为”,其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指对待一个特别刚强
- 发布时间:2023-07-25
- 发布者: 超级管理员
- 来源: 本站
- 阅读量:147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解】最美好的东西往往会有残缺,但它的作用不会因为这点残缺而衰竭。 最充盈的事物好像很空虚,但它的作用反而是无穷无尽的。
最直的事物貌似弯曲,最精巧的东西反而显得有点拙劣,最善于辩论的人似乎有些不善言辞,最大的盈利似乎亏损了什么。
心底的躁动比寒冷更有杀伤力,而安静却具有生发万物的能量。清静无为的统治思维和做法往往可以成为天下的领导者。
这一章主要讲解的是领导力。这里重点讲解了几点:
1.“大成若缺”的核心含义可以理解为学习的价值,学习能够让你大成若缺。此外,大成若缺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当你遇到一处残缺,你会不断弥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类似于第四十章中提到的“反者,道之动它。”
2.“大直若屈”与第二十二章的“曲则全,枉则直”类似。
3.“大巧若拙”可以类比第二十章老子描述自己是“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这句话。
4.“大辩若讷”指一般擅长言谈的人不靠争辩来解决问题,类似于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解】天下如果有“道”,国家可以把战马送回农田里,为农田施肥;天下如果没有“道”,那么那些刚在郊野上出生的小马可能都要用来充当战马。
最大的罪犯就是能引起人们的欲望的事物,最大的祸患就是不懂得满足,最大的罪过往往就是什么都想要。所以,懂得满足才会永远满足啊。
这一章讲的是“处事”,重点讲解的是知足者常乐。此外,第三十三章和第四十四章都在讲知足。
【原文】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注解】不出门户,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用偷偷看着窗外,就能知道自然的规律。其实有时候走得越远,反而知道的越少。
因此,圣人不出行却知道很多事情,不用见到就可以明白真相,不用作为就可以有所成就。
这一章主要讲解了圣人做对事的方式方法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解】研究世俗的学问,伪善奸邪的思想就会一天天增多;修行自然的大道,自私的欲望就会一天天减少。减少之后继续减少,一直可以到无为的状态。
领悟了“道”的原理而且不妄为,就能做到无所不为。赢得天下的方式往往在于不妄为,如果有所作为,对民众实行严酷的刑罚和苛政,就很难赢得天下了。
这一章主要讲解的是领导力,其中“取天下常以无事”的前提是已经做到了“无为”。
【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解】领悟“道”的人通常是没有私心的,他们会把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
对于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同样会善待他,如此一来彼此也就都得到了真正的善良之心。
对于守信的人,我会对他守信;对于不守信的人,我也会对他守信,如此一来彼此也就都懂得了真正的信用之意。
世间那些懂得“道”的人,总是谨小慎微的样子,为了天下百姓连自己的内心都归于淳朴。百姓都专注于让自己耳聪、目明、心思智巧,而“得道”的人则希望百姓回归到刚出生时的淳厚质朴。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解】一个人由出世而生,最后入土而死。世间长寿的人,大约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大约占十分之三;人活着,却在死亡之地行动的人,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人为了追求长生而养护自己的生命,以至于过分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从而糟践并缩短了自己本该长久的生命。
听说那些真正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任意行走也不会遇到猛虎、犀牛等野兽,在进入打仗的队伍中也不会被武器伤到;犀牛这样的野兽在他身上无处用角,老虎这样的野兽在他身上无处使用利爪,兵器在他身上无处使用利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没有进入死亡的区域,他本身也没有任何致命的弱点。
【原文】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解】道孕育了世间万物,德养育了世间万物,天地环境给予了万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而世间的各种力量互相作用之下,万物又得到了各自的成长和成就。所以,世间万物没有不尊崇大道而重视德性的。道受到万物的尊崇,德被万物看重,这正是因为二者没有命令和约束万物,万物自然会对两者产生情愫了。
所以,大道孕育万物,德性养育万物,进而帮助万物成长,培育万物,使万物生长、结果、成熟,给予万物滋养、庇护。给予万物生命而不将其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滋养万物生长而不主宰他们的命运,这就是所谓的“玄德”了。
这一章主要讲解的是玄德。与第十章和第六十五章类似,都是在讲玄德。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注解】古代善于行使“道”的人,并不是让百姓变得聪明巧智,而是让百姓变得质朴、纯真。
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往往就是因为他们过于巧智。因此,用巧智治理国家,必然是国家的祸患;不用巧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能够懂得这两者之间的不同,也就懂得了治国的法则。总是处于领悟这个法则的状态,就是最高的德行。最高德行深不可测,远不可及,与万物一同回归质朴的原点,最终顺应“道”的理念。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mò)身不殆。塞(sè)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jiàn)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注解】天地间必然有一个最开始的元素,也就是“道”,它就是孕育万物的本源。既然得知了本源,就能知道它所孕育的万物;既然知道了万物,就该坚守本源。如此一来,就可以终生没有消亡的危险。
堵塞嗜欲的感官,关闭嗜欲的门径,就不会因嗜欲的驱使而辛苦一生;打开嗜欲的空穴,使嗜欲的事情达成,则终生都难以得到安宁。
能够看清细微的事物,称之为“明”,能够坚守柔弱则称之为“强”。使用内心智慧的光明,恢复自省的明智,不给自己遗留灾祸。这就是所说的“承袭永恒的道”。
这一章主要讲解的是什么是袭常。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迤yí)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cháo)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注解】假如有道之士对“道”有任何一点领悟,就会倾向于顺着大道而行,并且非常担心自己会走上邪路。
大道总是非常平坦的,那些统治者却往往喜欢走一些看似捷径的邪路。
朝廷里总是装饰得非常豪奢,而农田却一片荒芜;国家和百姓的粮仓里空空如也,而朝堂之上的人却穿戴着锦衣华服,身佩锋利的宝剑,酒足饭饱,甚至都不愿吃下看到的食物,每个人都富贵有余,他们这些人才是强盗的首领。这样的现象才真正是无道!
这一章主要在讲无道之人的特点。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解】善于树立信念的人不容易被撼动,善于坚守信念的人不容易放弃,只要子子孙孙都遵循大道的精神,就会得到祭祀,永远不会断绝。
用“道”的理念来修缮自身,德行就会纯真质朴;修缮整个家庭,德行就会充裕;修缮整个乡里,德行就会长远;修缮一个国邦,德行就会丰硕;修缮整个天下,德行就可以普及每一个人。
所以,以自己的修为来观察他人的修为,以自家的德行水准来观察别人的德行水准,以本乡的道德成果来观察他乡的道德成果,以本国的道德影响来观察他国的道德影响,以天下的道德影响来观察整个天下。我靠什么去了解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情况呢?靠的就是这个从“道”中演化而来的方法。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领导力,重点讲解“用道修人”。
45
第五十五章
【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解】一个人有着深厚的德行,就好比是刚刚出生的婴儿。即使是蜂蚁蛇蝎这类毒虫,也不会去蜇刺他;即使是虎豹这样的猛兽,也不会用爪子抓他;即使是鹰雕这样的凶禽,也不会扑向他。虽然婴儿的筋骨特别柔软,但他的小拳头握得非常紧;虽然他不懂男女交合的事情,但他依然勃然挺立,这是因为他的精气旺盛到了极点。虽然他整日大声哭喊,但是他的声音非常清亮而不沙哑,这是因为他无欲无为,内心极其恬静柔和。
懂得和谐的作用,处事就会持久;懂得遵循自然规律,会越来越明智。对身体有利的,才是吉祥的;而一旦欲望操纵了肢体,就会逞强。就像统治者如果能够懂得虚静柔和,就能遵循自然规律处事;而能够懂得并遵循自然规律,就能够做到通达圣明。一旦骄奢淫逸,勉力让天下听从自己内心的欲望去行事,必然会为自己的统治带来不祥的后果。
世间万物,发展到极为强壮的时候就会走向衰败,这正是因为它不符合“道”的规律。不符合大道的事物就会提前走向衰亡。
这一章主要讲解的道理是物极必衰。其中“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一句与第三十章的最后一句一样。
46
第五十六章
【原文】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解】真正懂得“道”的统治者是不会随意发出号令的,而那些经常对百姓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必然是不明白“顺其自然”的道理。
挫伤人们的锐气,调解人们之间的纠纷,让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能够与世俗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玄妙的大同世界”。
因此,既不能因为了解他而投其所好,也不能因为了解他而故意疏远他;既不能因为了解而利用对方,也不能因为了解而伤害对方;既不能因为了解而吹捧对方,也不能因为了解而贬低对方。做到这些,就会成为被天下人尊重的帝王。
这一章主要讲解“道”,重点提到了什么是玄同。其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与第4章重复。
47
第五十八章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注解】 如果统治者施政宽厚质朴,那么百姓自然也会非常淳朴;如果统治者施政严厉,那么百姓自然也会变得狡诈。
灾祸啊,总是被幸福所依傍;幸福啊,其中也总是潜伏着灾祸。谁又能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变化有没有终点?福与祸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常的情况可以变得反常,善良也可以变成邪恶。人心对这种事情的迷惑,也算是由来已久了。
因此,圣人端庄方正却没有伤害过别人,棱角分明而不会戳伤他人,性格直率但不放肆,人格魅力光芒四射但从不炫耀自己。
这一章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实就类似于阴和阳的关系。
48
第五十九章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重(chóng)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则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
【注解】对统治者而言,侍奉天地,治理百姓,没有什么比爱惜精神、收敛知识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了。
爱惜精神和收敛知识的方式,就是所谓的尽早服从“道”的思想;早日服从“道”,就会重视积累德行和禀赋;注重积累德行与禀赋,则没有什么困难不能攻克;任何困难都可以攻克,就没有人能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力量大到仿佛没有极限,就可以拥有国家,作为统治者;掌握了国家的根本大道,就能保证整个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是根深蒂固,以求长久生存的道理。
这一章主要讲解的是“道”的长久生存的方法。
49
第六十章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注解】治理大国,就像烹制小鱼一样。(烹鱼的时候不能随意翻搅,频繁地翻搅会把鱼搅烂。治理大国也不能随意妄为,妄为会伤害民心、损害国家。)
使用“道”的思维治理天下,那些鬼怪也就不会显灵了。并不是鬼怪不再显灵,而是显灵后也不会作祟了;非但鬼怪不会伤人,就连圣人也不会伤害百姓。两者都不对百姓产生侵扰,功德和恩泽自然也就归于百姓了。
这一章讲“领导力”的治国篇章。
50
第六十一章
【原文】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xù)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解】大国应居于河流的下游,即处于天下雌柔的位置,那正是天下河流与万物汇聚的地方。雌柔常常凭借自己的静谧和淡定战胜强雄。这正是因为雌柔淡定地处于下方。
因此,大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则能汇聚众多的小国,使它们处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则能够获得大国的庇护。
所以,谦下有时候能够汇聚众多的力量,有时候能够获得更强大的力量。大国只不过是汇聚更多的小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小国只不过是想融入大国从而获得发展的机会,彼此的愿望都达到了满足。其中大国作为统治者,更应该态度谦下才对。
这一章与易经中的“谦卦”类似。
51
第六十三章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解】所作为的,是没有作为;所行事的,是无所行事;所品味的,是平淡无味。所有的大都是从小长成的,所有的多都是从少积累而成的。(用德行去回报怨恨。)解决困难的事情要趁它简单的时候去解决,处理重大的事情要趁它细小的时候去处理。因为天下的难事,必须从简单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因此,圣人从不妄自尊大,反而能成就自身的伟大。
轻易承诺必然很少能够守信,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也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圣人遇到所有的事情都把它们看得很难,(因为很难,所以才更加用心地为之做准备。)所以最终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那些真正懂得“道”的意义的人。
这一章讲为人处世的难易之道。
52
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解】局势安定时,易于把握时机;事情还没有迹象时,才容易做出周全的谋划;事物力量脆弱的时候,更容易摧毁;问题还处于细微阶段时更容易解决。矛盾最好在它还没有出现时就处理妥当,混乱也要在它还没有发生时就予以平息。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而来的;多层高的楼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而成的;千里远的路程,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任意妄为的人会失败,强求的人希望会落空。因此,圣人无所作为,也就不会招致失败;不曾执着,也就不会失望了。)
百姓做事情,经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自始至终都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慎重,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失败了。
(因此,圣人想要的就是没有欲望,他们不会过于重视那些稀有的珍宝,而是想保持那种没有知识的状态,以此来纠正世人所犯的过错。这样可以帮助万物回归自然,而不再妄加干涉。)
53
第六十七章
【原文】(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注解】(天下人都对我说:“道太大了,似乎没有任何东西与它相似。”正因为“道”实在太大了,所以才不与任何事物相像,如果“道”与某一事物相像,那么“道”也太渺小了。)
我有三件宝物,长久以来我一直持有、守护、用心保存着它们。第一件宝物是慈爱,第二件宝物是节俭,第三件宝物是不敢处于天下人的前面。一个人有了慈爱,才能勇敢;有了节俭,才能做到大方;不处于天下人的前面,才能够成为世间万物的统领。
而今,如果舍弃慈爱而要勇敢,舍弃俭啬而要大方,舍弃颓然而要争先,就会走向死亡。
慈爱,用于作战就能获得胜利,用于防守就能巩固防守力量。上天要救助一个人的时候,必然会用慈爱来呵护他。
这一章讲的是领导力。
54
第六十八章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注解】善于统治的人,不会轻易使用自己的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会随便恼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轻易与敌人交战;善于识人、用人的人,对待他人总是保持着谦和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不与万物相争的德行,这就是所谓的“善于用人”的能力,这就是所说的符合天道的做法,是古往今来最高的法则。
55
第七十章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pī,“被”同“披”)褐怀玉。
【注解】我的言论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施行。可惜天下间没有人能够真正懂得我的言论,也没有人能够真正将其施行好。
我的言论是有根有据的,我做的事情是有主旨的。正是因为天下人并不了解这些,所以也不会了解真实的我。
了解我的人本身就非常少,效法我的人就更加可贵了。所以,圣人就像是身怀美玉却穿着粗布衣服一样,很难遇到拥有慧眼并且能够辨识出其内在光华的人。
这一章描述了老子对自己思想的自画像,与20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56
第七十一章
【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大病。
【注解】知道一切,却保持一颗谦虚的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这才是最好的;实际上一无所知,却因为没有看清自己而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则必然会带来祸患。知道祸患对自己不利,同时认真对待祸患,也就避免了祸患降临到自己身上。圣人没有祸患,正因为圣人知道自己的祸患的确是祸患,所以认真对待、及时处理祸患。
这一章讲的是为人的原则。
57
第七十三章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wù),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解】勇于进取就容易走向死亡,勇于谦让则容易保持生存。这两个方面,一个有利,一个有害。天道厌恶其中一方,谁又能知道其中的缘故呢?(因此,即使是圣人,也会在这方面慎之又慎,难以决断。)天地之间的规律,往往在于不争夺的一方善于取胜,不说话的一方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又善于谋划。
天网宽大无边,虽然稀疏但一定不会遗漏。无论是什么事物,做什么事情,都逃不出“道”的范围。
“道”就像一张大网,看起来非常疏漏,但其实什么也逃不过“道”的规律。世间万物都在按照“道”的规律运作,例如“柔弱胜刚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即使是违反“道”的规律而暂时得以成立,最终也会被“道”纠正,根本逃不出“道”的规律,最终必将走向灭亡。
这一章讲的是“天道”的范围与理解。
58
第七十六章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解】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而死后则身体僵硬;草木生长时非常柔弱,而死后则变得干枯。因此,坚强的东西都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都属于存活的一类。
所以,军队过于强大就会走向灭亡,树木长得过于高大就要随大的压力。强大的一方其实往往处于劣势,而柔弱的一方往往拥有不明显的优势。
这一章主要讲解“道”的柔弱与胜刚的关系,与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类似。
59
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益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
【注解】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也许就像拉弓射箭那样吧?弦位太高的时候就要将它压低,弦位太低的时候就要把它举得高的;弓弦张得过满则减少力量,弓弦过于松弛则加大力量。
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减少多余而弥补不足;社会的法则却恰恰相反,是减少不足而供养有余。谁能够用自己的剩余来弥补天下的不足呢?恐怕只有“道”了。
(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会自恃力量强大,成就功绩而不居功自傲。这只是圣人不愿意炫耀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罢了。)
这一章讲的是什么是“天之道”。
60
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解】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柔弱得超过水,但是在成功地冲击坚韧的东西这一方面,也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胜过水,因为水是任何物质都无法取代的。
弱小能够战胜强大,柔弱能够战胜刚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真正施行起来却没有人能做到。
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国家的耻辱,才能够称得上一国之主;能够承担国家的灾难,才有资格成为天下之王。”这些正面的言论听起来却像反话一样。
61
第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zhì)者不博,博者不知(zhì)。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解】真实的话语往往不动听,华丽的言辞往往不是发自肺腑的真话。心地善良的人不喜欢巧辩,而善于巧辩的人往往心存不善。
有真知的人未必知识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未必都拥有真正的智慧。
圣人从不自私地积累财物,而是将自己的财物拿出来帮助他人,或者与人分享,反而变得更加富有;尽量给予他人,这可以使自己更加丰裕。
世间的自然法则,是对万物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圣人的法则,是帮助每一个人而不是与他人相争。
这一章中主要讲的是领导力中的圣人。
??????
部分学员感悟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部分学员笔记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