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德经》中没有「努力」这个概念?
- 发布时间:2023-07-15
- 发布者: 超级管理员
- 来源: 本站
- 阅读量:119
如果要说《道德经》里面那个字出现频率最高,那就是“无”字,在短短五千多字的《道德经》里面,“无”字就出现了100多次。
对道家思想的“无”字的解释,太多地方有不同的解释了,我今天尝试多一些自己的解读,无字为什么这么重要,值得老子反复提及呢?分两期内容为大家分享。
我们先了解:无,作为万物的初始,《道德经》第一篇,老子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40篇里面,老子又强调了一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是万物的初始,这个其实按照我们的直觉是很难理解的,通常,“无”怎么创造出“有”呢?“无中生有”,这个就有点奇怪了。
01
西方哲学思想两个流派的分歧
但是,这种思想,在西方思想里面比较常见,西方哲学思想有两个流派,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这两派之间的分歧就在于,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心灵,心灵,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思想、精神、理性、意识等等,这些词在西方哲学里面虽然稍有差别,但是大致是类似的意思。
谈到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可能很多人一开始,都跟我一样,有点好奇,为什么精神是第一性质的吗?精神怎么创造物质呢?
这其实非常违背我们的直觉,是先有精神,还是先有物质,这个问题,就好像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
没有物质,精神从哪里来呢?没有精神,物质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我很久。
02
为什么唯心主义思想符合我们的认知?
而今天,在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的世界观里,是物质创造了精神,比如,我们的大脑可以创造思维,这是物质创造精神的一种典型表现。
所以,是先有了大脑,才有了思维,这是我们通常的认知。
但其实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大脑是从哪里来的呢?
细胞、原子、分子,我们可以一直往下分,甚至可以无限追问,最开始的那个“物质”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获得启发。
物质是有重力、有广延的,这是物质的本质,但是物质没有活力,没有意识,没有思想;而精神是有活力,有意识的,是能动的,是具有创造性的。
换句话说,物质不能创造出物质,而精神是有可能的,一张桌子自己创造不了一张桌子,但是人可以制造一张桌子。
所以,从这个角度,其实,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也是符合我们的认知的,并非异想天开,至少在逻辑上其实更合理,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是现有心灵,然后才有物质世界。
同样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独立存在的宇宙精神,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存在,是宇宙万物内在的本质和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
03
老子的“无”是什么呢?
所以,从西方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我们再回到老子的“有”和“无”,“无”是什么呢?
《易经》中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样,“无”显然是“形而上”的,是精神性的,并非物质性的。
所以,“无”你可以理解为,类似西方哲学里面的精神、思想、意识、或者心灵。在回头看看,我们开始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析,我们其实就能理解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这句话的意思了。
介绍了“无”作为万物初始的重要性,接下来,再来看看“无”的作用是什么呢?
老子在第十一篇里面说:三十辐,共一毂[gū],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