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东易经风水大师曹子罡官网!

七、文章写作:手把手教小白写作文标题、首尾段、分论点与分论段!

  • 发布时间:2023-07-21
  • 发布者: 超级管理员
  • 来源: 本站
  • 阅读量:181

文章写作的评分规则是没有具体格式要求的,因此,结合之前说过的文章布局的问题,其实只要能够结构清晰,不一定要写六段三分式、五段三分式与辩证式结构。但经思考后我们发现,结构其实是很值得重视的事,因为公考阅卷机制完善,阅卷过程严谨,因此《经验》作了这样的思考,怎么能让阅卷人在最短时间里,以最轻松的阅读方式读懂文章主旨,就怎么写,这样就只有一个办法,即写六段三分式、五段三分式与关系式结构,因此对于注重写作结构为形式主义的论断,《经验》不敢苟同。其中六段三分式与五段三分式适用于多个分论点的情况,关系式结构适用于辩证关系的分论点,如“有与无”“简与繁”。

①六/五段三分式结构导图


标题

开头段:I(100-150字:4-6行)(破题段)

(过渡段)延伸I(80-100字:4-5行)(承题段)

分论点1:I→A(250-300字:10-12行)(中股段)

分论点2:I→B(250-300字:10-12行)(中股段)

分论点3:I→C(250-300字:10-12行)(中股段)

尾段:I(100-150字:4-6行)(束股)


②关系式结构导图


标题

开头段:A+B(100-150字:4-6行)(破题段)

(过渡段)(80-100字:4-5行)(承题段)

分论点1:A→B(300-350字:12-14行)(中股段)

分论点2:B→A(300-350字:12-14行)(中股段)

尾段:A+B(100-150字:4-6行)(束股)


跟应用文写作一样,可以按照这个导图去布局,在实际写的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在各个段落做适当的加减。


5.《申论》文章各部分的写法

结合上一节对各个部分的要求,下面以很多常用的模板,对文章主体的部分作一些示范。


(1)标题

从语言组成上,可以分为:

①“主题+意义”;

如:绿色是发展的底色

科技创新多元应 美丽中国显“帅性”

落实民生政策 彰显价值关怀

网络正能量 时代新发展


②“对策+目的”

如:加强道德建设 倡导文明新风

厚植绿色理念 助推经济转型

倡导诚信理念 助推全面发展

保障发展农业 构建农业大国


从形式又可以分为:

①六言式

如:工业兴则国兴 工人强则国强

完善制度建设 保障海洋健康

抓好民生之本 贵在和衷共济

弘扬中国精神 树立文化自信


②七言式

如:以科学理念之方 还海阔鱼跃之景

以保障制度之衣 暖务工人员之心

深入乡村“望”民情 解决民需建新村

以乡村振兴为基 筑现代化强国之厦


③八言式

如: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突出结构转型升级 持续提升产业实力

加强民间智库建设 迎战百年未有变局

以文化惠民之雨露 润群众幸福之土壤


④“祈使句”式

如:让法治思维深入城市命脉

以作风转变督促工作推进

以‘机器人革命’撬动创新发展”

让新兴消费健康成长

让传统村落“留得住”、“活得好”

用劳动续写光荣与梦想

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


当然,还有四言、九言等等,但一方面,字数过多过少,都不够美观;另一方面,字数太多有余赘之感,而要具备一定高度,又要美观,《经验》便推荐“六言”“七言”了。

有时候,在我们学习的疲劳期,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些标题的专项练习,不限为文章写标题,因为真题也就那么多,我们甚至可以把某些材料的主旨提炼成标题的形式,这些都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2)首段

①排比句+点题+意义+中心论点

【2017·国考·地市】

水是生命之源,也为智之所在,更具上善之德,(排比句,会提升语言的质感)水所彰显出的一系列品质,都发人深思,引人自醒。(点题)我国为文明古国,中国人善学做人、善学做事的品格常为世界乐道,自古就有先贤“夫水者,启子比德焉”般的劝学,以水为师,很大程度上铸就了中国民族的民族文化品格。(中心论点)

【2018·国考·地市】

有景却无人,有“面子”却缺“里子”,有经济却缺文化,(排比句)很多时候,城市发展依然存在诸多值得规划者思考的矛盾。城市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重要,它是一个城市看得见的繁荣,但城市无形的文化建设、功能空间同等重要,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决定城市的品质,关乎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这是一段分析,模板中点题+意义的部分)科学的城市规划,既需要有形的建设,也需要无形的内容,这是城市发展务必遵循的辩证法。(中心论点)

②领导人讲话+意义+中心论点

【2021·国考·地市】

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领导人讲话,提升理论高度)这一重要论断,为社会治理的规划编制、体制创新、力量部署等方面划出了新的方向,(意义)这说明”治”慧之道要从基层出发,从创新出发。(中心论点)

③政治理论+意义+中心论点+措施

【2021·国考·地市】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新的历史方位下,乡村治理新的标准。(意义)以此为背景,以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引领乡村振兴,务必要从实际出发,在遵循乡村发展本身规律的同时,创新基层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中心论点+措施)

④典籍、学者理论+意义+中心论点

【2018·联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典籍)《道德经》以微言大义的话语将朴素之极的道理说得鞭辟入里。确实,“繁琐”由“简单”而衍生,而“简单”的背后同时也隐藏着“复杂”,(意义)用哲人的话讲,“繁琐”与“简单”就好似一对孪生兄弟。(中心论点)

学好这些模板,就可以在实际应用时自由组合。

(3)分论段

结构:分论点+论证

务必掌握的几种论证方法:

①引证法:(通过引用权威理论、典籍、领导人讲话等方式完成论证)

【2017·国考·地市】

以水为师,习之智慧,以柔克刚。(分论点)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引用观点)水总是能够依据环境的形态,作出与之相适的变化,这种适应多变环境的自我调节机制,就好似智者内在的一种弹性,小到生命个体的进化,大到民族文化发展的法则,无不体现这一思想。生命的本质即生存,而生存便务必适应环境,水之无形,就如同智者对人对事的柔性,改变自己是对环境的适应,亦是一种自我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历经朝代更迭、民族融合与文明碰撞,仍旧绵延不息,这其中既有包容,也有吸纳,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柔性文化品格,“柔”就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道,学习“水”的形态,就是学习一种哲学思想,以柔克刚,方能致远。(全是分析与论证)

②例证法:(多种举例,证明分论点的正确性)

【2018·国考·地市】

无形的人文内涵,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分论点)然而,一些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注重了景点、公园等基础硬件的建设,却轻视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其实来源于材料观点,只是换了表述)来自农村的居民被城市密集的高楼压地“喘不过气”,缺乏实用性的景点始终空旷无人,冰冷的建筑让倍人生硬,这些缺乏人性化的规划,使一座城市丧气“灵气”,缺乏活力。(都是材料的实例,我们把它提炼加工后,用并列句式表述出来,因为例证法下例子比较多,所以一定要注意表述,否则举例过程会很啰嗦,影响语言美感)人们不仅需要火树银花的繁华夜景,也需要心旷神怡的碧海蓝天;人民不仅需要高楼大厦的现代之感,也需要自由活动的广阔空间;人们不仅需要的靓丽的城市形象,还需要深厚的城市文化,(注意句式)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城市建设,才是能让老百姓身心栖息的真正家园。(结论)

③反例法:(从反面论证,如果不遵守分论点,就会发生可怕结果)

【2021·国考·地市】

“治”慧的基础,是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论点“伐树卖钱”,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对林木资源的破坏性开采上,这种粗暴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单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本质上,还是走了发达国家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最终获得的是失败的教训,而不是成功的经验。(材料里的反例,提炼后进行分析,最好结合实际适当延伸出高度)发展经济,不能竭泽而渔,而是从一开始就要统筹兼顾,全局谋划,解决好生态保护和村民生存的矛盾,这是亟须转变的发展理念,须依靠农村特色,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论)

④辩证法:(正反两方面论证,最终得出“中性”结论)

【2015·国考·地市】

以人为本,不断寻求科技与人文发展的平衡点。(分论点)技术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为人类开创了丰裕的物质条件,因此发扬技术创新本无可厚非,(正面论证)但被技术革新所主导的社会以及社会生活,超出一定限度,却反而有所弊端。伴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发展的指标开始向更高、更快、更强的单项指标倾斜,而人类的个性、心理、精神等一系列综合的指数却反而被忽略,是技术带领人向前,还是人带领技术向前,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反面论证)要想从中体现出民众精神,就务必得把握好这个关系 ,平衡好技术与人文的矛盾,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与人文观,利用技术让人文获益,利用人文纠科学之偏,让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才是二者最好的相处之道。(结论)

(4)分论点

①平行式:

【2015·国考·地市】

以人为本,将服务人文作为科学发展的立足点。

以人为本,让人文元素成为科学发展的活力点。

以人为本,不断寻求科技与人文发展的平衡点。

【2017·国考·地市】

以水为师,习之智慧,以柔克刚。

以水为师,习之精神,滴水穿石。

以水为师,习之品格,利物不争。

【2021·国考·地市】

“治”慧的基础,是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治”慧的核心,是回归治理主体,依靠自律。

“治”慧的目标,是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体系。

②关系式:

【2018·联考】

化繁为简,为发展降负。

藏繁于简,为发展提质。

【2019·联考】

信用其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体现,它有着思想约束的柔性力量。

信用制度化,便是一种社会规范,它具备行为约束的刚性力量。

【2018·国考·地市】

有形的基础建设,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无形的人文内涵,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5)尾段

①引用经典+主题升华+举措

【2017·国考·地市】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经典诗句)这奔流不息的水,就似这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民族品格,和砥砺奋斗的民族精神,(升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以水为师,习水之智慧,习水之精神,铸就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魅力。(举措+效果)

②引用名人名言+语句阐释+主体升华

【2018·国考·地市】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名人名言)想要城市发展换发生机,就要守住城市发展的根本。(语句阐释)与表面正好相反,那些看得见的城市风貌就像大树看得见的叶,那些看不见的城市文化就像大树看不见的根,“有根无叶”是城市停滞了发展,“有叶无根”是城市丧失了生机,(升华)只有物质与文化共同发展的城市建设,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城市建设。(重申论点)

③政治理论+论点+主体升华

【2021·国考·地市】

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农村基层治理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关系到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四五”规划内容)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转变发展观念,发展绿色产业,推进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论点)这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就是乡村建设的“治”慧之道。(升华)

④排比升华+重申论点+展望未来

【2021·国考·地市】

“治”慧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哲学之道;“治”慧之道,也是回归治理主体的人本之道;“治”慧之道,更是共建共治共享,坚持创新的开放之道。(排比句提升语感)打破旧传统,寻求新方法,通过因地制宜,取得自律,实现共治,(重申论点)探索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永远在路上!(展望未来)

学会这些模板后,实际使用时自由组合便可。

版权所有:广东易经风水大师曹子罡官网 湘ICP备18008845号-1

13422070848

扫一扫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