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东易经风水大师曹子罡官网!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许多人理解错了

  • 发布时间:2023-07-21
  • 发布者: 超级管理员
  • 来源: 本站
  • 阅读量:134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只有81章,共5100多字,但以深奥广博著称于世,几乎每句话是名言。如果详细解读《道德经》,里边的每一句话的释义可以出版一本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相传古今中外对这句话的解释,各种版本加在一起足够出版100万字的书。

虽然许多人解释过这句话,但众口难调,至今没有任何一个解释受到所有人的认同。

图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道德经》作为道家著作,代表了“道家思想”的精髓,我们读《道德经》时,必须从儒家思维里面跳出来,旁观者的眼光来读,才能走进《道德经》的大门

自从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即刻变成了正统思想,其它的“诸子百家”日渐式微,甚至消失。普通大众思考任何问题时,容易钻入儒家思想的“惯性思维”。儒家对道家名著《道德经》的解读,必然会断章取义。

《道德经》原名《德道经》,“德”在前“道”在后。很明显,在老子心中,“德”是根本,是修道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是升华“道”的基础。并且,在《道德经》一书里,关于“德”的内容要远远多于“道”的内容。老子写这本书的本意是让普通人在日常生活感悟道的存在

图片

接下来,再来探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含义。

要理解这句话,要从两个关键词入手,即“仁”“刍狗”

“仁”在人们心里通常被理解为仁爱、仁厚、仁德,但在这句话里,它并不是这个意思。

中医里有个术语叫“麻木不仁”,是指一个人由于病痛的折磨,失去了知觉或感觉。

众所周知,道家又称“黄老之学”,道和中医都是从“巫术”里衍生出来,可以说,道和中医在很多年前是一家,在许多观点上两者相互借鉴。

图片

因此,“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知觉或感觉。“天地不仁”不是说天地没有仁德之心,而是说天地没有知觉,也可以理解为“天地从不刻意以仁德而立心”。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要求世人要遵循自然之道。自然之道追求清虚至极和公正无私,它没有善恶、正邪、好坏、虚实、美丑、阴阳的区分,凡是二元对立的现象,天地从来不会刻意为之。

那些通过二元对立生发出来的结果,都是人心所立,是由人心的执念而产生,跟天地无关。天地本身就是清静无为的,自然而然的,怎么能用仁和不仁来框定它。

图片

“刍狗”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人祭祀时用干草扎成的狗,二是指类似蝼蚁的虫子。

人们祭祀时,扎好刍狗,会盖上布郑重地摆放在祭桌上。祭祀完毕,会把刍狗烧掉。

也就是说,刍狗的价值在于祭祀前。祭祀前它被当做宝贝供奉起来,祭祀后它一文不值。

在人为的作用下,每次祭祀时刍狗都要被赋予一次生命,然后又被毁灭,它总是周而复始地生生灭灭。这情形就像世间万物的运转,永无止境。而天地对这些“无能为力”,不参与到主宰万物的事情中来。

图片

对于万物,天地只衍生它们,显现它们,为万物的生灭提供一个场所万物的生灭都由自己主宰,跟天地无关。

不论是祭祀用品也好,还是蝼蚁也罢,都不过是天地造化里的“道具”。

天地衍生了万物如果溯本求源的话万事万物都可以契入天地之道。万物刍狗,刍狗也万物,它们在自然之道上是互通的。

我们从万物的生灭可以体察到天地的存在,我们修行的目的是通过体察万物而契合天地的自然之心

这就是道法自然、无为而为和天人合一。

图片

说到这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天地高高在上,没有任何感知力对什么都麻木不仁,世间万物在它眼里,不过是跟蝼蚁一样的道具罢了。

通俗来讲天地顺其自然,润物无声,对待万物都一视同仁,不对谁好也不对谁坏,万物变成什么样子,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天地没有任何关系。

道家思想对现实生活也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一个人如果契合了自然之道,就能步入生命的最高境界,内心将会变得无比强大,对任何事不再起执着心,心平气和面对一切,宠辱不惊,大智若愚。这样的活法,才算活得通透。


版权所有:广东易经风水大师曹子罡官网 湘ICP备18008845号-1

13422070848

扫一扫

扫一扫